来源:商业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于6月19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智造复苏 惟实励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以下为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的精彩内容精编:
60S要点速读:
(资料图片)
1.政策总基调是鼓励刚性(一套房)和改善性住房(二套房),实际只鼓励一套房,二套房的政策是打压政策。用我的话讲,一边掐着脖子不放,一边输氧。我建议所有的调控政策都应该退出,一线城市的限够政策也应该全部放开。
2.在我们老家,如果你找个民营企业上班,人们就觉得混得可惨了。但一听说你在哪个街道或者国有企业工作,哪怕一个月挣3000块钱,那也是国有单位。我们肯定不能按照这种观念活。如果不突破旧观念,那是自己为难自己。
3.大学里,很多专业还是几十年前设置的那些,教的内容老师没兴趣,学生也没兴趣,出来什么都干不了,这种情况太多了。大学教育一定要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你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文:
不要限制有钱人消费 富人多花钱是有利于穷人的
首先,不要限制有钱人的消费,既然发展经济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只要不是过度的奢侈,怎么消费是人家自己的事。要让有钱人消费起来没有顾虑,因为他们的消费的时候,拉动了就业,是有利于穷人的,对经济的带动力非常大。
第二,让没钱的人有消费能力。经过疫情三年,有很多人没钱了。没钱应该给发钱,推动消费。经济的本质是循环,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最终的结果。如果没有消费,那么生产是出问题的。你消费以后,比如你吃一碗面,卖面的活了、卖肉的活了、卖鸡蛋的活了,卖葱蒜酱的都活了,这个道理是特别简单的。
再次呼吁全面放开楼市限购 包括一线城市
房地产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现在有些地方的需求饱和了,但有些地方的需求还在。中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热点城市,换房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比如十多年前买了个小房子,现在他想换个大房子。换房子一是改善居住条件,二是考虑孩子上学。政策总基调是鼓励刚性和改善住房,也就是鼓励一套房和二套房。但是实际政策落地时,只鼓励一套房,二套房的政策是过去严厉调控时候形成的打压政策。一方面,我们不断出台大量的政策,救房地产。但另一方面,过去那些严厉打压房地产的政策继续存在。用我的话讲,一边掐着他的脖子不放,一边给输氧。
我建议所有的调控政策都应该退出,比如限购。一线城市的限够政策也应该退出。全部放开,让市场自身去调整。房地产要不要救?我的态度很明确:房地产不需要救。因为有些城市需求满足了,你再去鼓励那是浪费。有一些地方的房地产不行了,救是救不起来的,只会让整个市场更加扭曲。
只需要让以前那些和现在整个市场的基本面不一样的政策退出就可以。在鼓励二套房的情况下,有的城市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仍然高达80%,房贷的利率还是惩罚性的,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10%或者20%。既然鼓励二套,为什么要收惩罚性利率?这和整个目前的房地产的基调是完全违背的。
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就有房子,在我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当年都租房,而且我们不敢租大房子,我最早租的房子连6平米都没有。因为我们的经济实力就那样。买房子要量力而行。一家多少个人给你凑一套房首付,这本身是很扭曲的。有人反驳我说,现在房地产是劳斯莱斯的价格,迈巴赫的价格,我说我们市场也有夏利,也有奥拓。为什么你的眼睛就盯着迈巴赫?你的经济能力到哪个程度,就住什么样的房子。没钱就不要买房子。
有很多人消费不足和买了房子有关系。过去房地产的上涨,逼着大家都去买房子。有很多人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背上房贷以后,不敢出去吃饭和旅游。在中国房地产领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太严重。从买房的年龄来讲,中国人买房太早。三十岁以后买房是非常正常的。
当然有些大城市,如果你在北京工作,那就得想办法在北京解决居住问题。租是一种选择,买也是一种选择。像北京大学生毕业以后,不要说一毕业就买房子,按照现在的房价,正常来说,十年以后能买房子的人也不多。有些人刚毕业以后,租也没有钱。如果租和买对你都不合适,那政府应该有救济途径。公租房的体系到今天为止,还是有很多不够的地方。
我们现在一方面讲要租售并举,但是我看到我们的政策体系只有售没有租,鼓励租的政策太少。政策不要整天去关心房价。你关心的是怎么样解决这些居住问题。政策也不要关心怎么把房价降下来,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即使北京的房价掉90%,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因为一折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时候我们仍然认为房价很高。
房地产领域有个最大的谎言,就是土地不够。实际上,盖房子的土地一直有。我们算过,按照现在粗放的管理,北京住个五六千万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并不缺地。
所以不要信“北京地越来越缺,所以会房子越来越贵”。北京的房子涨不涨价,和供求有关系。有购房需求的人有多少,以后房子的供应多少,和这个有关系。你开着车到北京溜几圈看看,到处有地,有些地还空着没盖房呢。有些小的楼盘可以变成大的,矮的房子可以变成高的。这全取决于怎么规划。
职业不分贵贱,年轻人要突破旧观念,别自己难为自己
在我们老家,如果你找个民营企业上班,人们就说你在打工,觉得混得可惨了。但一听说你在哪个街道,或者在哪个国有企业,哪怕一个月挣3000块钱,那也是国有单位。包括现在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我们老家那是看不上的。你去一个水泥厂都比去腾讯强,因为那是国有的,他是这种观念。那你能按照这种观念活吗?肯定不行。有些人挣几千块钱,自己都养活不了。职业没有贵贱之分,我从来不觉得一个有单位的人,就应该有道德优越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没单位呀,是不是得非常自卑?一代人一定是在否定前一代人的基础上才是进步的。现在的很多职业,我们的父辈从来没有见过,但是这些职业很好。如果不突破旧观念,那是自己为难自己。
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毕业生边走边看,比如说我们去干了一件事儿,发现不适合自己,然后再去干另一件事,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能想着去当一个作家,最后头破血流;我们去创业,压根不适合;想当公务员,性格不适合。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然后慢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过去所有的经历,看起来和今天毫不相干的事,其实是有很大关系的。过去的那些经历都不会白费。
一开始选了一个职业,就干了一辈子,这是极少数的人。大量的人都是走着走着,最后找到了自己。而且最后发现干的那个事儿,自己从来没有规划过,压根儿就没想过。以前想的那个干不成,这也正常的。
但如果说你一毕业以后很茫然,还不知道我的人生在哪里,那可能是大问题,说明大学教育和社会完全脱节了。包括有很多专业还是几十年前设置的那些,教的内容老师没兴趣,学生也没兴趣,出来什么都干不了,这种情况太多了。
大学教育一定要反思,你是为了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你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定位成一个通识教育,那怎么和社会对接?如果你是职业教育,那你能不能培养真刀真枪的技能?现在有很多学校是职业教育不像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不像素质教育。所有大学都有会计专业,所有大学都有法律专业。社会涌现什么热点,就出现一个什么专业。一会儿元宇宙专业出现了,一会儿区块链专业出现了,这两年人工智能专业也出现了,跟风是跟不住的。
北大、清华,选拔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本来应该100%成才,但到最后可能连一半都没有,等于是“毁了”一半人。所以说,在中国,北大、清华的成才率是最差的。有很多大学都是你挑剩下的,人家还培养出不少人才。
“35岁现象”在以前是不普遍的。以前,你在企业里边招一些管理岗位,年龄大的反而更有优势,因为你必须到了一定年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后才可以胜任。但是现在很多岗位,包括以前我认为需要一定的经验和阅历才能担任的岗位,也出现一些年龄限制,这是不正常的。
当然,根据岗位的性质,比如有科学的研究证明,35岁以上的人就不适合做这个工作,那是可以限制年龄的。比如有些大厂加班,非常累,有些人未必能够胜任。这个是根据岗位情况来定,绝大多数人可能到了年龄以后就没法适应。
但这不能成一个现象,因为35岁其实是一个人最好的年龄。35岁精力旺盛,身体健康、经验非常足、阅历丰富,应该是毕业最少十年了,一个现成的、拿来就用的员工,为什么反而不要?所以劳动力市场还是很扭曲的。因为正常来说,企业一定需要经验丰富的人,一开始就招一个刚毕业的员工,还得培养他。一些投资岗位,基金经理、证券公司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非常有经验的人,而且处理问题的能力要非常强的。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加班熬夜的,有些是要考验他的能力的。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粤ICP备2022077823号
创氪网 www.chuanganwang.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广州中创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317 493 12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