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事记 >

合肥正在推进3座大型垃圾分类转运站新建工作

来源:合肥报业全媒体  

每天早晨,市民周先生都会提着两袋垃圾,分别放进小区投放点的两个垃圾箱。“一袋是其他垃圾,另一袋是餐厨垃圾,我们在家里就分好了。”在合肥,垃圾分类已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8月24日,全市垃圾分类动员大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市63个街道、362个社区、2733个小区同步开展垃圾分类设施配置,1444家公共机构、316所中小学等带头实施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因地制宜建成集中投放点2750座

记者来到滨湖新区品味紫园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与传统的脏乱垃圾站不同,这里空调、换气扇和洗手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四色垃圾桶摆放整齐,保洁人员及时清理散落垃圾,帮助居民做好垃圾正确投放。在投放点内,记者闻不到刺鼻异味,也不见蚊虫,干净整洁的环境引来居民称赞。

然而,在该投放点建设之初,却因选址问题导致进度一度停滞。

“个别居民担心投放点离自家楼栋太近,会产生异味和蚊虫。” 针对居民的种种担心,包河城管邀请他们实地参观投入使用的投放点,看到干净整洁的环境,颠覆了居民以往对垃圾投放点的认识,打消居民的疑虑。“我们将上海等地开展垃圾分类的情况制成PPT,联合楼栋长、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和物业等上门向居民介绍,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站在居民角度,化解突出矛盾。通过一系列专业又耐心的宣传和解惑,让原先反对的居民悄然有了转变,小区按计划如期完成点位的建设和启用。记者从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合肥正推进撤桶并点,计划因地制宜建设4311座标准化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点。“截至7月31日,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点2750座,已配备桶边值守督导人员2065名,志愿者3583名。随着投放点的陆续建成,将加强桶边值守和宣传指导,逐步实施定时定点投放。”

6座生活垃圾中转站正在改造中

今年7月,瑞安家园沿街的多家餐饮店成为参与垃圾分类的“新成员”,店员每天将剩菜剩饭分离出来,由物业安排保洁人员上门统一收运。

“他们每天安排两次集中收运,减轻了垃圾堆放的异味,保持了店面门口的卫生。”一家鹅火锅店老板陶宇说,城管和社区经常上门指导和查看分类,店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养成了分类习惯。

“厨余垃圾”是合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破解这一问题时,包河针对厨余垃圾产生大户,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新路径”——专人记录厨余垃圾数量,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将全区857家的大中型餐饮单位、商业综合体和学校、大型医疗机构、党政机关等产生餐厨垃圾的大户以街道为单位进行分解,逐步纳入市餐厨垃圾收运范围,提高垃圾分类投放效果。”

“其他垃圾和家庭厨余垃圾由区级负责进中转站,市级负责由中转站到末端处理厂的运输;餐厨垃圾实行公交直运模式。”据市城管局透露,为适应垃圾干湿分离、分类转运需要,6座生活垃圾中转站正在改造中,将增设专位、改造卸料槽、配备厨余垃圾罐体等。

与此同时,合肥正在推进3座大型垃圾分类转运站新建工作。“增配厨余垃圾专运车辆,已配备厨余垃圾收运车210多辆,对分类投放垃圾实行分类收运。”

今年底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

垃圾分类,群众参与是关键。在合肥,垃圾分类科普早已浸润人心。

比如,包河区利用滨湖废弃的中转站,建成全省首座垃圾分类科博馆,据悉,今年8月份该馆已正式被纳入合肥市中小学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广泛发动党员、督导员、志愿者、环卫工人、物管人员开展入户宣传,组织一线教师及行业专家编制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发挥“小手拉大手”的积极作用,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另外,合肥正在加快推进两座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的生产调试,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能力,“新建的处理能力600吨/日的蜀山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处理能力800吨/日的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进入调试作业阶段,到2021年底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基本满足近期生活垃圾分类需要。”

关键词: 转运 新建 工作 合肥 垃圾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