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创事记 >

当家居越来越智能 智能家居隐私泄露问题也频繁出现

来源:中国网家居  

日前,笔者在和朋友面对面闲聊时,笑称随着自身体重的飙升,网上购物买衣服从S码买到了XL码,现在大部分选购的都是大码女装。随后,朋友打开淘宝,发现给她推送的都是大码女装的相关信息。看到这一幕我们不寒而栗,要知道,此朋友是中国人审美中绝对的瘦子,并且此前从未有搜索过“大码女装”的关键词。

事实上,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隐私安全问题一直层出不出,微博上一宗又一宗的偷窥事件再次引发大家对隐私保护的激烈讨论。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智能家居等各种智能化设备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透明人”?

智能家居隐私泄露问题频现

点击手机屏幕,智能门锁自动感应解锁;开电灯、拉窗帘也无须自己动手,手机安装应用软件皆可控制;电视、网络摄像头、遥控插座、门锁、灯具、家用警报器和车库门遥控开关等皆可互联,远程操控……智能家居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互联到一起,并且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等多种功能。

但是,在享受着这些产品带来的便利时,他们也“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收集着我们的个人信息。

6月16日,据外媒报道,亚马逊最近因为畅销智能音箱Echo的智能助手Alexa,陷入到隐私泄露危局。有用户诉讼称,Alexa经常在未经儿童或其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对数百万名儿童进行录音和收集声纹。

事实上,Echo泄露隐私并非只此一件。早今年4月份,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亚马逊Alexa负责评估Alexa用户指令的团队,可以获得用户定位信息,甚至是用户具体的家庭住址。

彭博社还报道,称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千名负责审核语音助理Alexa对话的员工。这些员工会将对话进行转录,然后分享给公司内不同的相关团队,目的是为了让其能更好更自然的理解人类语言。在彭博社报道之前,亚马逊从未对外公开过这个团队的存在,也没有说明其Alexa语音技术背后有人工的介入。

对于隐私问题,亚马逊发言人当时表示,员工在审核录音片段的时候,无法获取语音片段的身份信息。人工只是针对一小部分Alexa对话录音进行标注,这些信息能够对语音识别和自然语义理解系统的训练产生帮助,从而来提高Alexa的理解力,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中国网家居频道通过搜索整理,发现类似关于智能音箱的报道还有许多。美国警方要求亚马逊提供Echo录音数据来协助调查一起谋杀案,原因是警方认为Echo音箱可能窃听到了有助于破获案件的信息;谷歌Home在一对夫妇吵架的时候识别出了“报警”的语音,自动拨打了报警电话……换句话说,标榜“随时待命”的智能音箱,可能在全天候监听着你的隐私。

除智能音箱外,在智能家居部件以及智能家居的应用上,摄像头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摄像头也成为了隐私泄露的重灾区。据国家质检总局官网之前发布的关于智能摄像头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显示,有8成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可能会导致用户监控视频被泄露等危害。

此前也曾有媒体报道,一款LG物联网家用电器Hom-bot系列智能扫地机器人被曝出“HomeHack”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漏洞实现对扫地机器人的完全控制,并获得其内置摄像头的控制权限,以此偷录用户家中的视频。

智能家居产品安全规范亟待出台

当我们在使用智能家居APP时,常会出现“隐私签订协议”。实际上,所谓隐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用户与使用平台共同签订的一个“如何使用与保护个人信息”的合同。在这份协议中,平台需要告知用户如何收集、使用、存储及共享个人信息。隐私政策透明度越高,意味着用户越能了解维护自己隐私权的方式。同时,产品得分越高,排名越靠前,意味着该产品保护用户隐私的力度就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家居App容易忽视的条款还包括“涉及收集敏感信息的,需单独列出或重点标识”。不同于一般App,智能家居的应用场景直接面向家庭,甚至可能发生在卧室这些更私密的空间,所能掌握的个人信息无疑更为敏感。

中国网家居频道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的智能家居设备都是经过WiFi与路由器连接,再通过路由器与互联网连接。也就是说,如果路由器安全系统被入侵,那么很可能就会殃及所有联网设备,安全问题是目前智能家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关人士呼吁,应尽快出台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市面上在售产品的安全性测试,探索建立企业隐私保护的信用机制。

网络安全专家同时提醒用户,在选购智能家居设备时,应尽可能选择大品牌和大厂商生产的正规产品。对于诸如家用摄像头之类可收集用户画面、声音等隐私信息的设备,当用户在家时,可切断电源,离家后再重新打开,以避免隐私信息泄露。(赵佳琪)

关键词: 家居 智能 智能家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