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智东西 >

项目生效,年近八旬的低保户,如何找“过渡房”?_焦点速读

来源:上海黄浦  

随着“保屯路211弄项目”的高比例生效,居住其中的居民们陆续开始寻找过渡房,准备搬家。然而,对于一个老弱病残较多、60岁以上老人占30%以上的老旧小区来说,如何帮助特殊人群顺利找到过渡房?如何确保这一群体在过渡中平稳舒心?这考验着黄浦的“温度”。

“我都快80岁了,看到我年纪这么大,问了好多房东,都不肯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阿婆,别担心!我们帮你一起想办法,找房子。”

这是4月22日,住在16号的吴桂林和经办人的对话。

吴阿婆一家的情况,邻里、居委、经办人都很熟悉。一家三口申请了低保。老夫妻俩,常年吃药,全身是病。唯一的儿子也50多了,因为肾脏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多种病症,一直休养在家,没办法工作,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那些低保补助。

此次项目过渡搬迁之际,吴阿婆一家的状况,更是让半淞园路街道市民居委、南房物业的经办人一直牵记在心。4月22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吴阿婆家。

9平方米的狭窄房间内,除了一张床、一张小小的写字桌,都堆满了杂物,仅留下一个只容一人的过道。因为房间朝北,即使白天,室内也非常昏暗。看到我们来,阿婆连忙起身,开了一个小台灯,“不好意思啊,家里的日光灯已经坏了一年多了,我们也没舍得修,只好开台灯,稍微亮一点。”

在昏暗的灯光下,记者环顾四周,发现墙壁上挂着很多装满药的袋子。“讲老实话,我们一家三口,现在每月开销最大的就是买药。”吴阿婆指着一个个塑料袋自嘲道,“我家药多到,都可以开药店了。”

“虽然身体不好,但我们人还在,旧改的‘阳光’终于照到我们!”阿婆擦了擦湿润的眼角。20年前,插队到新疆的吴桂林,因为要照顾病危的母亲,返回上海,买下了保屯路211弄16号4楼的一个小房间。“买的时候,上家就跟我们说,这个地方快要动迁了。”

因为上家的这句话,吴阿婆一家就此点燃了改善的念想。足足盼了20年后,去年年底,终于盼来了要成套综合改造的好消息,“我们一家激动得几天都没睡好。”吴阿婆说,靠自家的经济条件,改善肯定没希望了,唯有寄托政府,能为他们办好事。

虽然改善的愿望达成了,但一家人要搬去哪,却成了大难题。“我们都上了年纪,房东不大肯借我们。市中心借房子很贵,我们负担不起。郊区的房子,离大医院又远,每个礼拜都要去看病配药,我这个快80岁的老人肯定跑不动。”

吴阿婆一家的困难,居委和经办人得知后,立即开始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这几天在积极联系各路中介,争取尽快帮阿婆找到心仪的房子。”经办人表示,考虑到阿婆一家的经济状况,他们也在着手将过渡费早点给到阿婆,让一家人不要为房租担心。

一起暖心行动起来的,还有市民居委的“同心迎改造,圆梦迁新居”自治团队。这支自治团队完全由居民自发组成,他们在此次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架起了“连心桥”,帮助居民们积极向上反映意见和建议,争取更优化设计方案,让351户居民中绝大多数满意认可;另一方面,他们做起了“老娘舅”,协调好部分家庭的内部矛盾,将心比心做好调解工作。此外,他们也是居民们身边的“好帮手”,帮助特殊家庭解决后顾之忧,组织资源回收、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为居民搬迁提供更多便利。

在“保屯路211弄项目”中,像吴桂林一家这样的特殊家庭,还有不少。区房管局、半淞园路街道、南房物业等正想方设法、多措并举,为他们的顺利平稳过渡做好保障。在居民们圆梦“新居”的路上,这些热腾腾的“情”,必定会为他们的生活燃起新希望。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张姗

图片 / 朱影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JOIN US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