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24小时 >

透过镜头 看到你的“骄傲”

来源:沈阳网  


(资料图片)

16岁那年普普通通的一天,郑世才去北市场买菜,在北市邮局旁的报廊第一次看到《沈阳日报》。报纸上,一则中专学校的招生简章吸引了他,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从那以后,从中专的校园,到企业的车间,郑世才都会找时间阅读当天的《沈阳日报》,这一看就是近60年……

如今,75岁的郑世才是《沈阳日报》的“资深”订阅户。看到《沈阳日报》举行“魅力沈阳”城市建设摄影大赛,他翻出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沈城风采录》,50多页铜版纸上,每页都有他精心选择、排版、彩喷的28张城市风景照。“我没有专业相机,就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这一千多张照片记录咱们城市的变化。”郑世才说。

铁西区重型文化广场的工业元素、中山广场的红色文化、中街头条胡同里的人间烟火气,还有南湖、丁香湖的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年轻时候坐有轨电车,坐公交车,退休以后坐地铁,感受咱大沈阳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连地铁一、二号线的端点我都去看啦。”郑世才说,他特意给大赛组委会留言:“我几经努力,梳理了游览沈阳的照片……无意奖品,重在参与,盼能发表,为夕阳红增添璀璨色彩。”

与喜欢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郑世才不同,陈景生喜欢骑自行车“扫城”。酷爱拍摄工业建设题材的他,阶段性去拍摄南北快速干道建设情况,记录浑河上东塔桥、工农桥的施工进展。他说:“沈阳的变化太大、太快了。作为老沈阳人,我就想记录下这些变化,分享这份喜悦。”

还有从市建委退休的张家明,作为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今年63岁的他,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沈阳最近二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他的参赛作品《辽宁科技馆之夜》,通过色彩与线条,呈现强烈的视觉效果。他说:“城市建设与科技发展同步,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摄影作品中看到建筑的宏大,感受城市的美。”

以及在老北市场工作,又喜欢航拍新北市场的杨泽。他告诉记者:“我还记得老北市场热闹的样子。但是,我更喜欢新北市场的高楼林立,以及北市庙会的喧闹与繁华,我每年都会去拍照。我们的城市建设得太好了。”

“沈阳地铁二号线南延线开通在即,届时来沈游客以及本地居民将更快捷地抵达中央广场,参观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科技馆,感受地铁带来的便捷,享受历史、文化与科技的交融。”鲁迅美术学院2021级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硕士研究生郑毅的参赛作品是一组名为《市府通衢》的照片,他将镜头对准即将带他快速抵达辽宁省博物馆的地铁二号线南延线,表达自己的无限期待与欣喜。

今年25岁的郑毅,是江苏人,却骄傲地跟记者热聊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齐名的国内著名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展,全国各地文物相关专业的人,都会赶来沈阳观展。我身边很多朋友也会来,人数还非常多。”郑毅告诉记者,从事清宫散佚书画研究的他,正在积极备考博士研究生,还期待毕业后能够留在沈阳,跟着自己的导师继续从事相关方向的深入研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