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24小时 >

今日快看!振兴突破看沈阳|沈阳:奏响“一老一幼”幸福曲

来源:人民日报  

“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待。近年来,沈阳增加养老托育普惠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9月21日至22日,“振兴突破看沈阳”报道组深入社区,探访养老机构、儿童服务站,走进老人家中、幸福教育课堂,追寻沈阳“一老一幼”的幸福曲。

五年级的陈友信从社区书屋的书架上找到上次没看完的《史记》,继续读了起来;二年级的吴鸿萱和王权霖在练习硬笔书法;三岁的杨钦玮依偎在妈妈身边看绘本;活动区,几个孩子在做“今天你分类了吗”的手工贴纸……

9月21日下午4点半,“振兴突破看沈阳”报道组来到和平区长白街道幸福里社区儿童服务站,看到这样一番热闹景象。


【资料图】

幸福里社区儿童服务站,孩子们交流制作垃圾分类手工。胡婧怡 摄

儿童服务站负责人朱海燕总是面带笑容回答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从2021年11月建站到今年9月,幸福里社区儿童服务站已有101名服务对象登记在册。朱海燕介绍,这些孩子主要来自社区周边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

“幸福里社区孩子多,双职工家庭也多,很多家庭的育幼压力较大。建站初期,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社区儿童大部分年龄较小的特点,将原定的6-15岁的项目实施方案调整为1-15岁,特别增加了提升服务对象语言表达、肢体协调、动手等方面能力的项目。”朱海燕说。儿童服务站配备了青少年自习室,上百平方米的舞蹈训练室,三千余册各类图书。在多方支持下,这里还建成了面积80平方米的“社区示范科普展馆”。

在幸福里社区示范科普展馆,朱海燕在给孩子们讲解“无皮鼓”的发音原理。孝媛 摄

“孩子一放学就拉着我赶紧往这跑,要来看书。”陈友信的姥姥说,“服务站就在小区门口,小外孙在这看一会儿课外书,等晚饭做好了就可以回家吃饭。如果我临时有事不能看孩子,把他放在这,我也放心。”

近年来,沈阳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社区打造服务儿童、服务青少年的阵地。2017年以来,沈阳市民政局联合基金会,累计投入300万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近在咫尺、内容丰富的服务站成了孩子们的开心站、家长们的放心站。

位于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的儿童服务站可谓远近闻名,一桌难求。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么火的课堂竟源于一张发给社区老年人的调查问卷。

“当时我们发现,每次社区想组织老年人相关的活动,大家的积极性都不高。我们就发了调查问卷了解情况。原来,很多老人照顾孙辈,买菜、做饭、接送,一天忙到晚,哪还能有精力出来活动啊!”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回忆说。

2017年底,牡丹社区和社会组织共同开办了幸福教育课堂,从最初的五个孩子,发展到现在每个特色课堂都能有四五十个孩子。

董怀蓬是最早加入的五个孩子之一。“那时候我和爱人上班都忙,也没空管孩子,听说社区有课后托管的服务,就把孩子送来了。”董怀蓬的妈妈李鲁宁说,“当时只图能有人帮忙接孩子、看孩子,最起码保证安全。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孩子变了,以前不爱看书,后来天天跑到这儿看书,还跟我显摆他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

李鲁宁在整理幸福教育课堂的课外书。孝媛 摄

孩子的变化,在家长中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孩子送到了幸福教育课堂。如今,在幸福教育课堂的课程表上,从周一到周日,排满了航模、陶笛、绘本、水墨画等课程。李鲁宁也从儿童服务站的志愿者变成了专职工作人员。

“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航模课了,因为我们社区旁边就是航空试验小学,每次学校都会派老师到社区来辅导。”王晖说,“依靠社会组织、志愿者、教育部门专职力量下沉,现在幸福教育课堂已经实现了孩子们的作业有人辅导、兴趣有人培养、社会活动有人组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儿童服务站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牡丹社区又进一步加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让卸下担子的老年人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牡丹社区的城市书房里,81岁的王文义老人提到自己的老年生活,竖起大拇指连说了好几个“幸福”。“咱们社区有食堂,吃饭不用愁;有活动室,锻炼不用愁;还有每个月免费的上门清扫服务,家务不用愁,你说这日子能不幸福吗!”王文义说。

为了让老人们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借助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牡丹社区引进了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通过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服务手段,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打造“一碗汤”距离的养老服务圈。

“11点了,我得去送餐了。”牡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郭苍娜背起送餐保温箱,准时来到83岁的李维权老人家中。看到郭苍娜,李维权一边乐呵呵地跟她打招呼,一边对记者说:“社区食堂的饭菜很可口,还便宜,我一口气订了20天的。他们还给送到家门口来,这服务没说的,看着他们这些社区工作人员,感觉比自己亲闺女都亲!”

沈阳率先在全省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改善困难老年人家庭居住环境,提供每月3-45小时免费上门服务。

在文安路社区桃李家园小区田树勋家中,志愿者陈立民帮他把老伴周英华从床上扶上轮椅,推到客厅晒太阳。田树勋说:“社区给配上了轮椅、护理床、防褥疮床垫,对于照顾老伴帮助太大了!而且只要有需要,打电话给社区,就有人上门为我们理发、维修,我们老两口在这住得心安。”

文安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刘丽英介绍,文安路社区目前涵盖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互助养老五种模式。其中特色的应急服务呼叫平台已经录入2897名60岁以上老人的信息,保障老有所养无死角、全覆盖。

“儿女不在身边,老人最着急担心的一个是急救就医,一个是生活应急。遇到急救情况,老人家里的座机可以一键呼叫120,社区、家属通过平台可以同时接到信息,及时联系急救中心接车送诊。遇到家里水电应急维修,老人找到社区,我们有47支维修服务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刘丽英说。

文安路社区通达新村小区17号楼1单元四层的王瑞云老人和何秀兰老人既是邻居,又是互助搭档。72岁的何秀兰每天上午10点左右都会到阳台上跟89岁的王瑞云老人打招呼。“看到王姐出来晒太阳,我就放心了,有时没看到,我就会来敲敲门。”何秀兰说。

文安路社区通达新村小区,何秀兰(右)与丁丽霞(左)到王瑞云(中)家陪老人聊天。胡婧怡 摄

“一老一幼”幸福曲在沈阳奏响。

今年以来,沈阳的儿童服务站累计服务儿童31664人次,累计服务时长9678.5小时,参与服务的志愿者1973人次,开展户外研学参观、国学和绘本课堂、安全教育、传统节日等特色、主题活动共2594次。全市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三种模式”实现协调发展,目前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100张,有3606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接受了适老化改造,200个试点社区约1.5万名老年人享受上门服务,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71%,共有养老机构278个,社会化养老床位约4.6万张。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