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24小时 >

2021年沈阳十大民生新闻评选 邀您投票选出“心中的幸福”

来源:沈阳网  

皇姑区鸭绿江北街东侧网红口袋公园

沈康高速连接线全线贯通

“盛京使者”温暖沈城

沈阳博物馆开馆

老旧小区改造

扫码投票

2021年,沈阳城市更加宜居、更有魅力,体现在众多民生工程的大力推进,让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2021年,您一定会对这些新闻报道记忆深刻:精细化管理让城市街路干净而有秩序,口袋公园让市民出门就能见到美;自然环境持续好转,空气质量5年来最佳,水环境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交通出行更加畅通,二环南移形成新的交通大循环,城市公交空白进一步填补;126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居住舒心房子还升值;志愿服务“盛京红”温暖一座城,遇到难事常有志愿者相助;文化生活更繁荣,期盼多年的沈阳博物馆开馆,城市书房成为新的温馨家园;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一网通办”让市民办事动动手指不再跑路;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厕所革命”让城里人到农村不再害怕上厕所……

又到年终岁尾,这一年的幸福满满,值得我们回忆和品味。今天,沈阳晚报、指尖沈阳推出2021年沈阳十大民生新闻评选,将从20个候选新闻中,通过市民投票和专家评审的方式,产生最让市民有幸福感的十大民生新闻。爱沈阳、爱家乡的小伙伴们,请来投票吧!

此外,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健康、教育等领域的2021年重大新闻事件盘点或评选,敬请关注!

A城市建设

1.1000个口袋公园让居民转角遇到美

口袋公园主要是指面积在100至2000平方米、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休憩交往功能的绿地。沈阳今年计划建设完成口袋公园1000个,市内各区均有分布,这些口袋公园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在城市规划期间,沈阳通过专业的设计与改造,将这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微小空间转变成适合公众日常活动的载体,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既提升了城市环境面貌,又满足了市民对美好公共空间的向往。

2.184条背街小巷实现“换装”

今年,沈阳确定对184条背街小巷实施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并将其中12条作为示范街路进行着力打造。沈阳强化规划引领,系统性、全方位地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做到统一标准、以人为本、上下联动。如今,184条街巷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完成,12条路也被建设成了“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背街小巷示范街路。

3.“百里运河”成为城市生态廊道

“百里运河”包括南运河14.5公里、北运河27.7公里、卫工河7.5公里。综合环境提升改造工程从2019年开始实施,历时两年,总投资5.74亿元。北运河打造成历史文化风光带,南运河打造为都市景观风光带,卫工河打造为工业文化风光带。除了对景观精雕细琢外,还对运河全线50个游园进行全面提升,对原有绿地、道路、广场、园林建筑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增设绿地护栏、文化广场,实现全线环河照明。在精品游园中还突出全民健身的功能,设置不少临水平台和亲水码头,并在沿河地段设立塑木铺装的步道和码头。此外还新建64公里运河慢道系统,达到运河单侧100%贯通,对侧59%贯通。

4.棋盘山42公里山地马拉松赛道启用

棋盘山山地马拉松赛道10月启用,总长42.195公里,半程赛道21.0975公里,迷你赛道7公里。赛道由浑南区政府投资建设,免费向市民开放,是目前国内自然风光最好、生态环境最佳、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山地马拉松运动场地。全程赛道沿途设置驿站和医疗救助点9处、公厕8处、赛道指示牌37处、里程桩42处、远程视频监控和一键报警装置93处。跑者将途经棋盘神韵、射击场、金海乐园、跑马场、秀湖环路、大洋山、水库大坝等景观,曲径通幽,林木葱郁。

B交通出行

5.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3条

2021年,沈阳市重点解决公交空白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大型居住区的出行问题,加强公交与地铁之间的衔接,同时对繁华地区的重复线路进行适当优化。截至11月30日,已完成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3条,包括224路、248路、276路、290路、199路、279路、335路、V106路、V103路等23条公交线路。增加运营里程30.5公里,填补公交空白10.5公里。填补了李巴彦路、九龙街、橙山路、汀江街、碧桂大街、伯官大街等街路公交空白,并加强公交线路与地铁线的接驳换乘,满足温馨港湾、紫提东郡、河畔花园、惠生新城、环保家园、城建逸品假日等小区居民的出行需求。

6.四环快速路棋盘山隧道全线贯通

8月13日,沈阳四环快速路棋盘山隧道全线贯通,隧道全长2158米,路面宽度39米,主路6车道,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预计隧道将在2022年10月1日之前建成通车,届时将结束四环快速路7年未闭环的现状,打通包括棋盘山风景区等多条断头道路,从市区到达棋盘山风景区的行车时间将节省半小时以上。

7.沈康高速连接线全线贯通并通车

10月28日,沈阳至康平高速公路鸭绿江街至新城子段正式通车,至此,沈(阳)康(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该段道路全长2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沈阳至康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消除了沈康高速公路在辽宁高速公路网络中的“断头”问题,缩短了沈阳市区与沈北新区、法库、康平等地区来往车辆的通行时间。

8.胜利大街揽军路跨铁路转体桥通车

沈阳实现“二环南移”

胜利大街揽军路跨铁路转体桥12月21日通车。它将新老二环有效连接,全面实现了城市“二环南移”的目标,有效分流车辆,可极大缓解南二环的交通拥堵问题。该桥也是沈阳市打造“一河两岸”城市建设的关键节点,能够进一步完善快速路网结构,极大缩短铁西、和平、浑南、于洪等行政区的跨区通行时间,实现西北部地区、南部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通行。

C民生保障

9.提质改造老旧小区126个

2021年,沈阳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21个,实际完成126个。改造建筑面积656万平方米、1125栋、81651户。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更全、资金投入更大、操作更加系统。重点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即重在拆除违建;重在实施“上改下”,线缆管线入地改造、建筑屋面防水和节能改造、各类地下管线改造、道路改造、绿地改造;重在增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服务用房、增加休闲坐椅等“城市家具”和城市书屋生活娱乐设施、增加消防和监控等安全设施。

10.1289处居民小区“水箱”实施改造

2021年,沈阳计划对1275处不符合标准的居民小区水箱、水池点位实施改造,项目总投资5.7亿元,点位分布在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于洪区、浑南区、新民市等11个区(市)。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实际共计改造1289处,实现了改善居民水质的预期效果。

11.辽西北供水沈北新区配套工程通水

2019年底,沈阳启动辽西北供水沈北新区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工程包括原水输水管道工程和净水输水管道主线以及近期各受水点的净水输水管线支线工程。今年工程全面完工并通水,沈阳北部地区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告别了地下取水的历史。沈北新区、皇姑区、大东区及于洪区部分地区的177万人全部使用上水质更好的地表水。

12.供热、供气、供水管网完成“更新”

今年,沈阳确定40公里供热旧管网改造的点位和施工方案,重点包括运行15年以上、发生故障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管网以及淘汰和改造民用供热燃煤锅炉。全市小区综合整治和道路改造涉及的供热管网,目前已全部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200公里。新换的燃气管网设计寿命达50年。还完成了铁西、和平、沈河、皇姑、大东、苏家屯、于洪7个行政区103个老旧居民小区232公里老旧供水内网及楼内躺杠的改造。

13.新增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学位11781个

2021年,沈阳市通过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利用空闲公共资源改建幼儿园等多种途径,新增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学位11781个,普惠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不断增加,公办率达到51.4%,普惠率超过85%。

14.农村改厕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沈阳市大力推进农村问题户厕整改,瞄准“能用、好用、长期用”的目标要求,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建管并重,强力推动,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今年既定目标任务。截至12月14日,提升整改竣工24301座,竣工率75.9%,超出原计划15.9个百分点;维修整改8328座,已100%完成。12月2日至5日,农业农村部调研组组织调研回访,对沈阳市农村改厕工作给予肯定。

D生态环境

15.空气质量5年最优水环境历史最好

截至12月12日,沈阳市2021年优良天已达到296天,同比增加26天,提前23天完成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80%的任务目标,优良天数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168个城市中排第28名、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2名。围绕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沈阳市实施了能源结构调整、低矮面源整治、机动车尾气控制、VOCs综合治理、扬尘污染整治和秸秆焚烧管控等9大攻坚战、34项具体措施。坚持把工业企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市区及周边重点区域,“治企、压煤、控车、抑尘、禁烧”并举,点线面齐抓。

2021年,沈阳三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达到55%,是去年同期的3倍,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截至11月底,沈阳市20个省考以上断面中,11个断面达到优良水质,无劣五类水体,国考优良断面数量增加排名辽宁第一。省考以上断面累计水质指数6.27,同比改善10.43%,国考断面水质指数同比改善7.7%,全省排名第三。

E社会治理

16.“盛京使者”志愿服务温暖沈城

4月17日,沈阳市“盛京使者”志愿服务总队正式成立,“盛京红”成为沈城大街小巷最靓丽、最温情的颜色。无论是每周固定的“清洁沈阳”活动中他们辛劳的付出,还是恶劣天气中他们默默坚守的身影,或是帮难助困时他们敢为人先的勇气,“盛京使者”用自己的行动,分享爱、创造爱、回馈爱。他们值得被铭记、被弘扬、被传颂。如今,“盛京使者”已经成为沈城一张亮丽的名片,为沈阳文明城市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F文化生活

17.沈阳博物馆开馆

在沈阳市人民的殷切期盼下,沈阳博物馆12月21日开馆。沈阳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综合类博物馆,展馆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共有文物2535余件(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辽代金面具、辽白釉黑彩动物纹梅瓶、辽白釉褐彩花卉纹梅瓶、明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嘉靖款青花云龙祥凤云鹤纹盖罐、明宣德炉等。博物馆系统展现了沈阳11万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史及2300年以来的沈阳建城史。

18.城市书房竞相开放

12月,铁西区红梅文创园城市书房、于洪区启点89号城市书房相继开放,沈阳城市书房又增添了新的书香打卡地。2021年,沈阳新建城市书房十余处,全市城市书屋已建成近50间。城市书房将与现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错位布局,力争实现“15分钟阅读圈”目标,让城市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

G营商环境

19.“一网通办”取得巨大进展

2021年,沈阳市大力推进“一网通办”,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将一体化平台及移动端作为面向企业、市民开展在线政务服务的全市统一入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中,新上线的“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有“公积金提取”“婚姻登记”“残疾人补贴”“异地就医”“水电过户”“失业登记”“就业创业证”等,目前,沈阳市“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已经达到600项。

20.电子驾驶证来了

10月20日起,驾驶证电子化公安交管便利措施在沈阳推广应用。目前,沈阳已有近60万人申领了电子驾驶证,该项举措极大地方便了驾驶人。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刘宏伟吕佳张宁王月王彩丽

记者唐葵阳邓丽婧苏慧婷杨硕梅天磬

主任摄影记者常晟罡

关键词: 十大 沈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