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中国家庭的消费信贷水平如何?不同类型家庭的信贷需求有何差异?消费型信贷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日前联合发布了《中国居民杠杆率和家庭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报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解答。
我国家庭消费信贷参与率不高但需求旺盛
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9年,我国家庭消费贷参与率从13.4%上升至13.7%。但对比美国家庭2010年到2016年期间超过60%的消费贷参与率,我国家庭的消费贷参与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消费信贷需求却十分旺盛。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有16.2%的家庭有消费信贷需求。“这一数据比13.7%的家庭消费贷参与率高出了2.5个百分点,说明市场还没有充分满足我国的家庭消费信贷需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
从城市类型来看,一线城市家庭、二线城市家庭、其他城市家庭的消费信贷需求率分别为12.5%、13.1%、19.8%。“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非一线城市,其家庭消费信贷需求率更高。”甘犁说。
报告还显示,高学历家庭和资产规模较低的家庭的消费信贷需求相对旺盛;家庭收入水平则与家庭消费信贷需求率呈“U型”,收入最低20%组和收入最高20%组家庭的需求相对更旺盛。
对于这一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方面还没有较为明细的政策,消费金融机构发展不足,这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未来在建立与消费信贷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王微说。
非银行消费信贷是银行消费信贷的有益补充
数据显示,银行消费信贷参与率与家庭收入水平成正相关,非银行消费信贷参与率却与家庭收入呈负相关。
报告指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非一二线城市和低收入人群,由于银行贷款很难覆盖,很多家庭通过非银行消费贷款来满足需求,普惠型消费信贷受到欢迎。
“非银行消费贷是银行消费贷的有益补充。”甘犁表示,非银行消费贷补充了低教育群体、非一二线群体和低收入及低资产家庭的消费信贷参与率。
此外,报告显示,互联网贷款作为非银行消费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银行消费贷款覆盖群体有类似性。年轻、高学历、高收入、高资产群体和经济发达地区参与互联网贷款的可能性更高。
“互联网信贷是过去以银行为主的消费信贷模式的重要补充。”王微表示。
消费型借贷、网络借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
报告显示,家庭信贷对于家庭缓解流动性约束、解决当期资源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提高家庭即期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消费型借贷对家庭消费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投资型借贷则没有。
甘犁表示,非住房普惠型小额消费贷渗透率低、基数小、在居民负债中占比小,且主要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有助于激发国内的消费潜力,提升消费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基于线上、线下真实消费场景的精准消费信贷也有助于预防消费信贷流向房市、股市或进行不当投资行为。”甘犁说。
网络借贷对消费也具有促进作用。蚂蚁金服网络消费数据显示,使用过互联网消费贷的用户2018年总网络消费支出是没有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用户的1.5倍。
报告表明,网络信贷准入对不同类型消费的促进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服装18.7%、耐用品14%、教育文娱7.5%、交通通信6.8%、居住3.6%、医疗保健3.4%和食品3.2%。
专业人士建议,应鼓励有场景的消费信贷,促进普惠型场景类消费信贷的发展,定向解决我国数亿消费信贷不足人群的普惠性贷款难题,推动我国消费下沉。
Kindle Paperwhite屏幕怎么样?两种方便导入Kindle电子书方法
Kindle Paperwhite屏幕怎么样Kindle Paperwhite采用6英寸9 1mm厚度的高对比度电子墨水屏,分辨率为1024×758像素,密度为212 ppi,单
新理念引入 合肥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有不少创新做法
6月30日下午,记者从合肥市老旧小区改造政协委员监督座谈会上了解到,合肥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有不少创新做法,将智能物业管理系统、适老化
预计今年9月兴泉铁路具备开通条件 立体交通网在赣南渐次铺开
2015年12月26日,赣瑞龙铁路开通,赣南老区步入动车时代;2019年12月26日,昌赣高铁开通,老区步入高铁时代;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开通运
每台电梯补贴15万元!保定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财政补贴办法出台
保定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财政补贴办法出台6月27日,《保定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财政补贴办法》(以下简称《补贴办法》)印发,补贴原则、适用范
阜阳2025年农业生产全程托管的农作物播种面积900万亩以上
农业生产全程大托管,有利于完善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率、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日前,市政办印发《关于加快推...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粤ICP备18023326号-32
中国创氪网 www.chuanganwang.cn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