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24小时 >

违约个案增加——债市风险该如何防控

来源:经济日报  

自2016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开始增加,并逐渐从民营企业扩展至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违约增加的原因不少,既有企业的内部因素,也有融资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还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可控因素。对此,投资机构应对发债主体做到高频跟踪和深度研究,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统计显示,截至5月28日,今年以来违约债券已达20只,包含超短期融资债券、一般中期票据、私募债、一般企业债、一般公司债、银行间定向工具等6个子品类,涉及金额总计176.04亿元。如何看待近期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增多?增多的原因有哪些?怎样防控债市信用风险?

民企成违约“重灾区”

自2016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开始增加。Wind资讯统计,2016年、2017年违约债券数量分别为78只、49只,涉及债券余额分别为393.24亿元和392.90亿元。2015年和2014年的违约信用债券仅分别为23只、6只,涉及债券余额分别为126.10亿元和12亿元。

从违约债券发行主体看,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较高。2016年有29家民企发债违约,2017年这一数字攀升至37家,今年以来已有13家民企债券违约。此外,地方国有企业也有一定比例违约,但中央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违约情况较少。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24日,债券违约的民企数量合计79家,占比超过一半。同期在中央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分别为4家、6家和7家。

从分布行业看,违约信用债涉及纺织、化纤、燃气等32个行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也有少数违约债券涉及新能源和信息科技资讯服务业。违约债券最多的3大行业分别是建筑与工程业、钢铁业、工业机械行业,违约债券数量分别为22只、12只和12只。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虽然近2年违约债券余额出现明显攀升,但首次违约的发行人数量有所减少,且多为民营企业发行人。

信用风险集中释放

近期,信用债违约事件增加原因有多方面,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融资环境变化的外部因素,还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可控因素。

招商产业债券基金经理马龙表示,2016年以来,民营企业违约有所增加,今年的违约风险多数伴有突发特征,一部分是融资接续的风险,另一部分来自自身经营业绩下滑;融资环境压力也是主要诱因之一。从未来融资渠道看,贷款展期相对容易,但非标融资和债券的接续相对困难。对于更多依赖公开市场发债和非标融资主体来说,未来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并可能由此带来信用违约风险。

“此前企业盲目扩张也是近期债市违约事件增加的重要原因。”重阳投资联席首席投资官陈心表示,由于此前多年信用条件整体宽松,企业盲目扩张积累了一定债务,借新还旧是企业维系债务链条的手段之一,部分企业正是依靠持续的高杠杆运作实现快速壮大。民营企业由于融资渠道有限,成为债券违约相对较多的领域。

除了上述原因,一些突发因素也是导致违约事件增加的“推手”。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违约事件最多的建筑施工行业,部分突发事件成为债券违约导火索。例如,华通路桥董事长因涉嫌违法被调查,五洋建设因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被多次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城建控股股东发生多次变动,这些公司管理层的波动导致公司内外部资金连接不畅,进而引发债券违约。

从技术角度看,违约债券增加也与发行人和承销商仍遵循旧式刚性兑付思维有关系。陈心认为,在刚性兑付模式中,债券发行人偏爱迎合投资者追求高票息、高杠杆发行。但是,在现有债券市场出清情况下,这类刚性兑付模式已难以为继。

加强发债主体研究

投资者如何应对信用债“踩雷”风险?“债券出现违约是正常市场新陈代谢,信用风险正是债市定价的基础之一。不论是监管部门、承销商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正视这一问题。”马龙认为,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信用债的选择首先应遵从研究先行,对发债主体要做到高频跟踪和深度研究,从源头上尽可能保障投资安全。其次,以公募基金为例,应关注信用债的估值风险,尤其是处于行业下行周期的发债主体及有较大概率出现风险和负面事件的主体。再次,应充分考虑信用债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和市场认可度,在持有期持续跟踪,如果发现发债主体资质出现下滑,且不再符合持有标准时,及早将信用债卖出。

“大部分违约的企业都存在一些违约征兆,或因经营出现大幅下滑,现金流变差,或因外部融资难而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从经营恶化到最终违约通常需要1年至2年时间。通过高频调研和深度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风险。因此,研究先行至关重要。”马龙说。

针对违约风险增加,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此前表示,近期债券市场违约案例较多,证监会已督促交易所等部门做好风险排查和检查,对已经违约的案例妥善处置。证监会将进一步做好债券违约的处置工作,加强风险监控、监测,对后续潜在风险做好研判。(周琳)

关键词: 债市 违约 风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