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西都市报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当耳边的蝉鸣蛙声愈发明显,拂过脸庞的微风也夹杂着燥热的温度,说明此时已进入了炎热的仲夏。6月21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如期而至,宣告着将迎来酷暑。
据《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而早在公元前七世纪时,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在古代,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人们对于夏至的重视,不逊于一些传统的节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古时,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指,夏至日阳气盛极到顶,故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夏至过后阴气生,雄性的夏蝉感知了便鼓翼而鸣;喜阴的药草半夏,夏天过半后才生长,故名半夏。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蝉,在不少人眼中是夏日的代表。当耳边捕捉到第一声蝉鸣时,意味着炎热的夏日已然到来。当我们的目光回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古人早已赋予了蝉独特的意象,以蝉寄托灵魂飞天的心愿,同时认为蝉餐风饮露为生,将其视为高洁的象征。
可在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知名昆虫学家赵力的述说中,蝉鸣不仅仅只出现在夏日。早在今年的孟春三月,他就在成都的龙泉山中听到了第一声蝉鸣。
夏至蝉始鸣 不是只有夏天才能听见蝉鸣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在唐代诗人元稹笔下,可见蝉鸣的声音是来自夏日的。古时,人们又把蝉称为蜩,其大而黑,叫声清亮而稠长,又因声音像是“知了——知了——”,又有“知了”的俗称。
夏日烦闷,当人们在午睡时被聒噪的知了吵醒,于是将其视为夏日的代表,就连古代的节气物候,都记载夏至的第二候为“蝉始鸣”。可赵力表示,实际就成都地区而言,早在春分的时候就有蝉开始鸣叫了。“我记得是今年3月8日,我在龙泉山听到了今年第一声蝉鸣。但是也仅仅只听到一只蝉在远山深处鸣叫的声音,并不是大片的。等温度逐渐升高以后,青城山脚下的一些蝉叫声才逐渐响亮起来。等到各种蝉都在森林中鸣声此起彼伏,吵得人聒噪不安之时,要等到七八月份了。实际上,这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
其实,不光是蝉鸣。人们对于夏日的听觉印象中,自然也少不了池塘中的蛙声一片。赵力解释说,其实青蛙鸣叫的声音也远不止夏日,在春日也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蛙声。“古人感受到的物候变化,可能更多是来自身边,是他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但离他们较远的山林之间的气候变化,感知可能没有那么敏锐。”
虽说蝉鸣不止夏日,但在盛夏炎暑中,蝉声总能给人带来大自然的野趣。“夏天确实是蝉最热闹的时候,在山里边叫声震耳欲聋。”赵力说。
咏蝉佳作多 蝉被视为品行高洁的代表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赞颂屈原有着如同蝉一般高洁的品性,就像蝉脱壳一般摆脱污秽的环境,超脱世俗之外。
其实,与当下人们在夏日觉得烦躁的蝉声而言,历史中的文人墨客,多将蝉视为高洁的化身。《荀子》云:“饮而不食者,蝉也”,当古人看到蝉在树上吸取树汁,认为蝉“饮食清洁”,进而引申出高洁的道德情操,可谓出淤泥而不染。
倘若要说起更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们就注意到了蝉这一生物。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玉蝉,也就是蝉型玉制品。商周的青铜器上大量装饰蝉纹,西周虢国墓地更出土了精致玲珑的玉蝉,充分体现了虢国贵族对玉蝉的喜爱和对蝉寄予的美好愿望。到了汉代,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于是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随着历史的脚步滚滚向前,蝉因不食五谷、不食秽物,餐风露宿、栖身高洁的品质,向来被文人志士所称道,更有不少迁客骚人借蝉咏怀,历代咏蝉的佳作也颇多。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蝉》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其中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更暗喻自己品格高洁。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诗,是其身陷囹圄之作,其中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此外,还有李商隐所作的《蝉》,这三首诗一起被称为“咏蝉三绝”。相较之下,李商隐的诗作更融入了本人的人生境遇,通过写蝉来写自己,也寄托了自身高洁的品格。
此起彼伏的蝉鸣虽让人更感夏日烦闷,可关于夏天的记忆,总是炙热而鲜活的。是毕业季时与老师同窗告别的眼泪不舍,也是人生奔向下一阶段的未知期待。在耀眼的骄阳、冰爽的西瓜,还有绚烂的夏花中,享受夏日美好的奇遇吧!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粤ICP备2022077823号
创氪网 www.chuanganwang.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广州中创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317 493 12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