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40余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一期期的杂志中,插图与文字交相辉映,沉淀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3月16日,“传承文化美学,建设书香社会——《读者》杂志插图艺术作品展”首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从历年杂志插图中精选出来的250余幅艺术精品。
(资料图片)
展厅掠影
“文精图美”泛起清新书香
沙漠的夜色之中,一轮又大又圆的满月高悬在天上。干枯的胡杨顶天立地,远处有两人相伴而行……在展览现场,展出了由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晨为陈忠实先生的文章《毛乌素沙漠的月亮》创作的插画。画面以素描的技法,浪漫地表现了沙漠之月的壮观景象。
此次展出插图的作者,既有长期从事插画创作的名家,也有广泛涉猎其他美术创作的画家,集中体现了《读者》插图的艺术水准,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插图这一画种的发展变化。为了让参观者了解插图的创作背景,提升观赏体验,展览还搭配了部分原杂志的文字内容,引导参观者多角度阐释文学作品内涵,满足多元审美需求。
在二层展厅入口处,一面以历年《读者》杂志封面组成的展墙格外壮观。展厅内还有可供观众打卡拍照的《读者》封面合影框。此外,展厅里不少作品的展签上还放置了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扫码观看视频,了解不同插图画家与《读者》的故事。
创作故事
“我这一画就是25年”
创刊40多年来,《读者》杂志推出了780多期杂志,共有300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插图,作品累计多达2万余幅。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林是在1997年与杂志结缘的。“当时我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在插图课上的作业被选入了《读者》杂志。此后,我为杂志创作插图,我这一画就是25年,画了约1500张插图。”
“我从小喜欢读小说,更喜欢看插图,好的插图让我对文学作品产生许多联想,比如《堂吉诃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回忆这些年的创作经历,李晓林说道,“最早画插图的年代,还没有电脑,需要画完之后寄给杂志社。后来有了电脑和扫描仪,就在画完以后扫描传过去,那时候的电脑操作起来很麻烦。再到以后技术又进步了,只需要画完后用手机一拍,就能完成传输。”
李晓林谈到,《读者》杂志对插图的要求比较自由宽泛,不局限于图解文章,而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契合。“这非常符合插图的艺术规律。因而当你走进这个展览,就会发现插图的面貌非常丰富:有黑白的、彩色的,夸张的、写实的,还有具有魔幻色彩的,美美与共。”
读者情怀
插图与文字构成美好记忆
在展览开幕当天,著名作家梁晓声来到了现场。“今天看到了很多老朋友,也看到很多精美的插图,真是感慨万千。我从40多岁的时候接触《读者》,读到今天已经70多岁,至今家里的书架还陈列着至少有三四十本《读者》杂志。”他回忆,十几年前,他在杂志上第一次读到保加利亚作家的作品,惊讶于文字写得如此深情、如此美好。与此同时,欣赏杂志上的插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年我为《读者》杂志创作了700余幅作品,尽管稿费只从200元涨到了500元,我却一直乐此不疲地画下去。”李晨打趣地说。为了创作插图,他养成了随手用画笔记录生活的习惯,“插图画家得是杂家,什么都能画。有时候收到文章后要先放着不画,琢磨几天,思路就会慢慢清晰。”
此次展览还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将在京展出至4月9日。首展结束后还将赴深圳、上海等地进行巡回展览。
关键词: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
关于法律的名言警句(精选220句)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巧用名言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
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整理的项目合作实施方案
项目合作实施方案5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
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 《离骚》全文对照翻译
《离骚》全文对照翻译《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下面是《离骚》全文对照翻译...
写申请书时理由总是不够充分?为大家整理的退学申请书
退学申请书(精选12篇)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申请书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广泛,申请书不同于其他书信,是一种专用书信。写申请书时理由总是
都有哪些类型的话语呢?为大家收集的感恩老师的话精选150句
感恩老师的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多人喜欢发表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那么都有哪些类...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粤ICP备18023326号-32
中国创氪网 www.chuanganwang.cn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