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焦点信息:“动”起来的非遗:流淌原生之美

来源:解放日报  

2022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上,晋级球队正追逐“生命之杯”。足球这项运动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代被称为蹴鞠,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许多延续千百年的运动,流淌着原生与自然之美。中国传统体育,如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样源远流长。

踢抛击掷皆非遗

记者梳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发现,许多项目都与运动相关,其中广为人知的要数蹴鞠(足球),而马球、珍珠球等球类运动也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


(相关资料图)

“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关于蹴鞠的正式起源,史学界说法不一,有黄帝时期、殷商时期和战国时期等几种说法。“鞠”可上溯到石球,它最早是一种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才开始出现用脚踢的石球和镂空的陶球。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种皮革制作的实心球,蹴鞠在当时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其中白打指的是比赛花样和技巧,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这些动作取了形象又好听的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马球曾是唐代的第一运动,史书称之为“毛丸”或“击鞠”。马球是骑在马背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运动。马球在中国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如今在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约旦和西方一些国家仍盛行。2008年,中国塔吉克族流行的马球获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古老运动迎来新机遇。

在我国,马球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电视剧《长歌行》中也有马球运动的场景。在唐代,上至皇室,下到藩镇,马球运动风行一时,而女性和儿童的加入,让这项运动逐渐朝着风格更柔和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原来豪放的马球演变成了婉约派的“捶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还有一项冷门的古老运动——珍珠球,它的起源比较有意思,由抛蛤蚌的劳动发展而来。清代时期,松花江的珍珠颗粒大,色泽美,品质好。每年深秋时节,采珠人便在河中采蛤蚌、取珍珠。在采珠的过程中,采珠人为了求速度,往往站在船上将蛤蚌扔到岸上的箩筐里。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扔蛤蚌的活动。之后,这项活动发展演化为在陆地上进行,用布包、绣球等替代珍珠投掷,直到发展成为珍珠球运动。

如今,在东北和广西的许多中小学甚至高校,都设置了珍珠球拓展课,有的学校组建了珍珠球队,开展日常教学与训练。

民族特色有看点

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一些项目乍一听名字,很难将它们与体育运动联想起来。如搏克、姑娘追、掼牛,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来源于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生活。

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族式摔跤称作“搏克”,它在蒙古语中是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搏克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阴山岩画中就有类似摔跤的画面,从战国时期的“角纸纹透雕铜饰”出土文物可看出,角抵者的形象和服饰与蒙古族搏克极其相似。

搏克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装束颇有讲究。参赛选手上身需穿皮或貂,裸臂盖背,衣服沿边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字样,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下身穿的是白布做成的肥大裤子,裤子上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搏克的优胜者脖颈上都套有五色彩绸制成的项圈,获胜次数越多,项圈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哈萨克族有一项百姓喜爱的“红娘”运动叫“姑娘追”,是民间的传统马术表演。哈萨克族喜欢骑马和赛马,他们知道马的习性,并把马视为人生财富。“姑娘追”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的日子里举行,许多青年男女因此相识相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举行“姑娘追”时,男女青年交错组合分成两队,姑娘和小伙在前往赛点的路途中相互交流沟通,谈笑风生。而在到达指定的起跑点后,小伙立刻调转马头,策马向终点疾驰,这时姑娘则在后奋起直追。如果姑娘追不上,则小伙一方获胜。若是在之前的路途中两人聊得投机,一见如故,那么姑娘追上小伙后不用马鞭去抽打,而是在他头顶绕圈轻轻拍打,或者将他的帽子挑下来。

西班牙有斗牛士,我国也有掼牛士。“掼牛”是回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回族聚居地。它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的必备项目。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掼牛始于元代回族南迁聚居浙江嘉兴之际,逐渐形成在喜庆节日时举行的民俗竞技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嘉兴掼牛规则简单,过程独特。起初,掼牛士助手对牛进行挑逗,当公牛怒气冲天时,掼牛士亮相登场,赤手空拳与它搏斗。掼牛士看准时机,双手紧握牛角,运用拧、扛、压等技巧把大公牛掼倒在地。掼牛的标准分为“失蹄”“倒地”“四脚朝天”等,以“四脚朝天”为最高级。

身轻如燕本领强

“动”起来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有一些“空中绝技”让人叹为惊止。如高杆船技、跳板秋千、达瓦孜(高空走索)等,表演者好似云间漫步,扎实的好功底让人拍案叫绝。

在江南水乡中,你是否看过“船在河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的画面?它和“高杆船技”有关,是流行于浙江桐乡的水上杂技表演。这是当地举行的蚕花水会上,民众最期待的节目。高杆船由两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而成,船面铺满木板,“高杆”是一支粗壮带梢的毛竹,以石臼为杆基,用三支较粗的毛竹绑扎成三角支撑,使高杆稳稳竖立于船头。演出时,表演者要徒手攀爬到十多米高的毛竹上,在被压弯的毛竹竹梢做出一系列精彩又惊险的动作。

就这样,一根毛竹,凌空而立,表演者仿佛跳入了云间。水天之间,绕竹翻转,既是对神明的敬仰,也有对丰收的祈愿。

非遗项目朝鲜族跳板、秋千,同样考验的是表演者的高空技巧。跳板大多用木质坚硬又具弹性的水曲柳木制成,跳板中间有个支点,跳时两人分别立于两端,轮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弹力把自己和对方弹向空中。反复起伏中,不断增加腾空高度,并做出各种花样动作。

秋千活动则更加飘逸柔美。秋千绳拴在高大树木结实的横枝上,在秋千前方的上空悬有彩带或铃铛,荡起的秋千板要触及这个标志才能赢得欢呼与赞扬。表演者荡秋千时,湛蓝天空、青青草地、艳丽衣裙和悠悠秋千,组成了一幅流动的瑰丽画面,使得这项运动赏心悦目。

当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会是怎样的惊心动魄?这是来自新疆的非遗项目“达瓦孜”,是一种绵延千年的杂技艺术表演。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有“走索上而相逢”的描写。

说起达瓦孜和阿迪力,许多人并不陌生。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做出一系列惊险动作,如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脚下踩着碟子行走、飞身跳跃等,对表演者的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关键词: 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