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天天快资讯:城市,如何更“适老”

来源:解放日报  

数据显示,1951—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规模增长三倍至6亿,2019年达到10亿,并将在2050年增至20亿—21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2%。城市公共管理,如何迎接白发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城市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是当今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的显著特征之一。


(相关资料图)

预测表明,到205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接近10%。全球人口老龄化与全球城市化几乎保持同步。根据联合国发布的相关调研结果,2007—2050年间,城市居民人数预计将增加31亿,而世界人口将增加25亿,这一差额代表着由于迁移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导致的城市人口增加,同时也表明将有更多老年人生活在城市。

全球许多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法国、瑞典、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20世纪中后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相继加入这一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各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虽有较大差异,但也体现出一定共性,因此,在尚无“万能”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汲取多方经验,依据自身特点,相互学习借鉴,成为城市适老管理的主流。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老年友好型城市”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概念,并于2007年颁布指导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指南》界定,老年友好型城市以促成积极老龄化为目标,通过不断减少人们在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城市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障碍,强化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其中涵盖了八部分城市建设与管理内容,包括: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公众参与和就业、交流与信息、社区支持与卫生保健服务。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伦敦市,在这一方面有着积极探索。这里环境优美,被称为“森林之城”,以“适度的人口、较高的绿化率、较慢的生活节奏以及优美的城市环境”,对老龄人口有着独特的吸引力。2012年底,伦敦市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数的20%;至2016年,老年人口数超过儿童数量;预计到2035年,伦敦市5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超过全市人口总数的1/3。

2008年,伦敦市初步启动“老年友好伦敦计划”。经调查,老年市民对于伦敦市的适老型城市建设现状拥有较高的满意率,但仍希望城市能够提供更为充足方便的公共交通、与社区保持良好交流的居住环境、更为人性化的购物环境、老年友好的步行环境等。2011年,老年友好伦敦事务委员会制定了《老年友好伦敦三年行动计划》,从多方面为城市建设确立目标。

伦敦老年社区咨询委员会为老年人提供了厨艺、舞蹈、工艺制作、绘画等多种课程计划。更多志愿服务机会和课程培训计划向老年人开放,鼓励其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在学习与参与公益活动中,积极实现自身价值。《老龄包容计划》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使外来老年人尽快融入本市的老年人圈子,避免社会孤立;而《设施福利计划》则以实现各类设施的老年人免费使用为目标。伦敦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老年友好伦敦座谈会,不断发现与总结伦敦在老年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

与此同时,该市还为老年人大量增建多功能娱乐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公园和道路的清洁水平、增加城市的公共卫生间数量以及按照新的适老化设计标准建设城市公共建筑。在交通方面,伦敦市重新设计了城市部分地区的道路系统,包括新式交通信号系统和人车分流道路系统,以提升老年人在户外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硬件设施上,市政府投入使用方便接乘轮椅的公交系统;对于拥有自驾能力的老年人,则为他们提供配套的老年专用停车位和停车场无限时优惠。

欧洲城市对于适老性建设的实践各有侧重。如,英国曼彻斯特市将“适用性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重点放在适老型交通系统的营造和解决城市贫困地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两大方面。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如何提升其幸福感和激发新的自我实现体验,同样重要。比起传统意义上的“硬环境”和“配建指标”,意大利的乌迪内市更强调利用各种非物质层面的手段来解决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瑞典的赫尔辛堡市提出了“为老者们提供知识与工具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的口号,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了各类活动与社会参与机会,实现老年人的责任感与自我满足感。

更多目光投注“银发住宅”

在公共空间以外,老年人住房、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同样是城市管理中需关照之处,许多国家在摸索中推进。

瑞典是继法国之后第二个迈入老龄化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5年,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总人口的22.29%。瑞典的住房政策以扶助老年人独立生活为目标,同时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年人长期居住在一个他们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中的意愿。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主要包括普通住宅、年老者专用公寓、服务住宅和家庭旅馆、老人之家和公立养老院(含老人慢性病房)等五种。

1964年,日本首次出台老年人住房政策,其后,日本适老化住房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5个阶段。

首先是初期阶段。1964年,日本首次在国家性政策中回应了老年人住房的供给问题,并发布《建设面向老年人家庭的公共住房》,其中提出,优先面向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提供公共住房。

自1976年后的10年摸索阶段,日本对于支持适老化住房建设的配套政策进行探索。公共住房优先安排老年人家庭入住,对房地产商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商品住房和老年人家庭自建住房提供贷款优惠政策。

1986—1994年的发展阶段,日本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其中对住宅和生活环境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对策框架。在此背景下,1987年,日本建设省和厚生省联合出台《实施银发住宅工程》,开始大力发展建设专门面向老年人家庭的“银发住宅”。这一政策不仅对住宅建筑本身提出了要求,也对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作出了规定,要求“银发住宅”应配置日间照料中心等能够提供设施内服务和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设施,并设置常驻的生活援助顾问,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咨询、安全确认、紧急援助、临时协助等服务。

1995—2011年的调整阶段,《应对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指南》出台,进一步完善了老年人住房的设计标准。以生活中日常使用的卫生间为例,要求坐便器冲水按钮最好设置在使用者坐姿就能触碰的位置;竖向扶手最好设置在距离坐便器前端250毫米左右的位置;水平扶手最好设置在距离坐便器高度200—250毫米的位置;厕纸架距坐便器座面高度300毫米。

2011年起,日本针对老年住房的政策体系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就此形成了现阶段日本老年住宅的发展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附带服务的老年住宅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初,日本适老化住房的供给总量已超过31万套,但相关研究表明,适老化住房仍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实现地区资源融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社会最终将成为社会常态,通过建设各种类型的老人住宅、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问题,固然是有必要的,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当地区或城市整体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对于考虑养老居住问题不能再局限于建筑单体的设计,需要延伸到更大范围中来。

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开始关注老年住房的建设如何与地区整体发展相互促进,如何将地区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的资源、环境资源、设施资源等)有效融合,使其能够让老人及其他居民更舒适、安心地居住和生活,最终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进程中,需要城市相关管理者将关注焦点,从微观层面转向对更宏观的地区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

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对老年友好城市的研究始于1989年。在老年管理会的支持下,波特兰州立大学老年研究中心针对年龄相关的住房和交通需求,进行了一项城市增长模型研究;并基于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着眼于将“高校—城市—社区合作模式”更好地应用在研究和城市的长期规划中。

2005年,波特兰市政府赞助了“Vision PDX”项目,来收集市民对2030年的城市展望以及对当下城市政策的建议,此项目共收到了超过17000份反馈,其中包括很多对老龄城市建设计划的意见。历经多方讨论修改,在2012年发布的《波特兰规划》终稿中,加入了“建设全龄社会”章节,包括10项五年行动条款,旨在“提高波特兰的城市可达性和老年友好性”。《波特兰规划》同时也影响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将会加入区划、交通、公园、住房等内容,来响应《波特兰规划》的原则。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