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热门看点:科幻话剧《偶然的必然事件》:不止探讨未来,也是思索现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资料图)

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时代潮流的必然,近期有多部科幻题材戏剧热演:正在全国巡演的《弗兰肯斯坦》,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和他创造出来的“人形生物”之间的爱恨情仇;正在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上演的《我是哪一个》,充满了父亲和亲生儿子以及克隆人儿子之间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辨;而刚刚在繁星戏剧村首演的《偶然的必然事件》,故事则发生在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不远将来,人类在对人工智能产生更多服务与情感需要同时,也产生了各种情感和问题……无论是“人形生物”还是“克隆人”或者是“人工智能”,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反思科技不断发展进步,让人类越来越扮演如同“造物主”的角色,创造出和人类相似的“生命”,但也同时带来各种问题以及情感、道德、哲学上的困境。

《偶然的必然事件》改编自波兰作家雅罗斯瓦夫·穆拉弗斯基话剧《人偶》,由缪歌导演。在剧中,科技虽然已经发展到让人们可以通过购买“人工智能人偶”作为伴侣,来满足生活和情感的需要,但人们仍然无法逃避和解决两性情感上的麻烦与困惑。由王皓扮演的主人公Lee是一个多重矛盾的集合体,他生活方式新潮,但感情观念传统;他渴望爱,但又逃避复杂的情感关系。他的父母离异,父亲购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偶”作为伴侣,这让通过科技美容手段保持着如同少女般身材和容貌的母亲感到愤怒,但也让厌倦恋爱关系的Lee忍不住也高价购买了一个最新版“人偶”带回家。这个被设计得既有完美外表身材、又擅长沟通聊天,既能烹饪美食,又迷人性感的“女人偶”,不仅让Lee家以前老版本的“语音人工智能”产生了嫉妒心理,也因为过于“完美”和“讨好”,而让Lee在享受服务同时逐渐感到不适和恐慌,甚至决定将其转卖给自己的哥们儿。与此同时,被Lee抛弃的前女友乔,也正陷入和“男人偶”的情感关系当中……

在通过舞美、灯光、多媒体营造出的充满科幻感的舞台上,一个个造型很有未来感的人物,行为方式和探讨的话题却让人们感到无比现实。例如男人们在探讨“女人偶”时,会对其各个方面进行赤裸裸的评头论足,充满了对女性物化的“男性凝视”。而且即便“女人偶”设计得再完美,超过28岁就无人购买了。而女人也因为容貌焦虑,想方设法通过各种科技美容手段将自己塑造成男性喜欢的身材和样貌,但即使这样,依然无法保持对伴侣的长期吸引力;人们需要通过药品才能保持或者唤起彼此之前的吸引力。而人类即便拥有了似乎极其完美的“人偶伴侣”,也会对这样的关系感到困惑和质疑,甚至要求“人偶”和自己争吵,并且怀念起“真正活生生的女人自然的情绪波动”。当人们因为逃避和恐惧真实情感,陷入到自以为可以掌控的与“人工智能人偶”的关系当中,假象也会因为变得极度真实,而让沉沦其中的人感到恐慌,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恍惚。

剧中充满了各种犀利的讽刺,比如男人为了测试人偶智商,带人偶去剧院看《哈姆雷特》,结果人偶看懂了,男人却没有;比如男人偶的程序设计无法同时既有“共情心”又有“决心”,如果想要让男人偶照顾孩子还必须购买另外的“育儿”程序包;而“女人偶”则自带可以唱摇篮曲的“照顾孩子”功能。剧中也触碰到非常残酷的话题,比如很多“女人偶”会遭遇非人的对待。剧中还对“人偶”背后的商业陷阱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这一切,会让台下观众也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办?导演还采用了让演员经常在人物和“旁白”当中“跳进跳出”的“间离方式”,让观众们更是时刻保持着一种旁观审视和冷静思考的状态当中。演出中无数耐人寻味的细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充满悬疑感的开放式结尾,使得演员们上台谢幕时,很多观众还没意识到演出已经结束了。但散场后,依然可以听到很多观众还在热烈讨论着相关话题。

从某个角度来说,《偶然的必然事件》可以被看作一部披着“未来科幻外衣”的现实剧,因为其中触及到的两性问题、社会问题、商业问题、伦理道德和哲学问题,会让今天的我们也感同身受并为之深思。人类到底需要什么?人们更关心什么?我们为什么又渴望又惧怕爱和亲密关系?量身打造的人工智能是否比戴着面具的现代人更有真情实感?

正如促成该剧引进中国的项目策划人夏茂恬所言:“面对着种种悖论,我们尝试着探索答案,不是所有栅栏都能打破,不是所有大门都能打开,人类是最奇妙的赐予,是无法仿效的。《偶然的必然事件》不仅仅是给科幻粉丝的礼物,更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关于人类心灵的,简单而又实在的分析。从欲望到正义,从原始冲动到渴望爱情的眼泪,让我们知道,‘作为人类’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偶然的必然事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