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环球滚动:德彪西:细雨流光入梦来

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诞辰160周年,全球各地都在上演他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何以流传百年?乐中有画、乐中有诗,或许是其作品最动人之处。

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

1862年8月,德彪西出生在法国一个瓷器商人家庭。曾在海军服役的父亲希望儿子长大能当个海员。可德彪西喜爱弹钢琴,一心想成为钢琴家。尽管他考入了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却屡屡与钢琴比赛的第一名无缘。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后,德彪西转而沉浸于音乐创作之中。


(资料图片)

学习作曲时,德彪西从不循规蹈矩,各种非传统的和弦在他心中是“大饱耳福的餐宴”。他时常即兴弹奏有新意的和声,尝试与传统背道而驰的作曲方法。1884年,青年音乐家们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颁奖了,获奖者可以免费前往艺术圣地罗马,在美第奇别墅中接受著名艺术家的指导。22岁的德彪西以《浪子》一曲斩获罗马大奖,从此进入了顶级音乐殿堂。

年轻的德彪西却没有把此奖视作荣誉,他甚至在一封信里挖苦评审委员是拿着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作品的机器。在罗马时,他作品中的个人风格愈发凸显,可在老师们看来,这些作品“古怪、难以理解、根本无法演奏”。

回到巴黎的德彪西迷上了瓦格纳,但很快又成了瓦格纳的反对者。他不喜欢柴可夫斯基,贝多芬也令他感到无聊,他甚至很少使用自莫扎特以来非常流行的奏鸣曲式结构。德彪西喜欢与他的诗人和文学家朋友们在一起。他们的作品启发了德彪西,德彪西的音乐也反哺给他们灵感。

德彪西曾说:“我要在文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开始音乐,我希望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到朦胧中去。”他将好友马拉美的诗作《牧神午后》谱写成了著名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马拉美听后感叹道:“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这部作品在巴黎首演时,有评论家认为:随着长笛声的响起,西方音乐从此步入了现代。

捕捉稍纵即逝的印象

尽管德彪西没有如父亲最初所愿成为一名海员,但他一生对大海情有独钟。《大海》是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素有“交响素描”之称,也就是用交响乐队来画画。

如何用音符画画?在第一乐章中,德彪西先用各种乐器的音色“画”出海上的黎明,随着管弦乐器、打击乐器层层叠叠地加入,海面上渐渐恢复明亮。接着,长笛、小号、小提琴等搭配其他伴奏乐器,表现出海在光线下的多种姿态。第二乐章则在听众的眼前展现了海浪游戏的画面——海浪一会儿浅浅地流动、前进,一会儿又乘风迭高,向前翻滚、疾驰。最后,海面慢慢地恢复平静。第三乐章是风与海的对话,大鼓和定音鼓描绘出大波涛,接着管弦乐器、打击乐器以强音勾勒出激烈多变的海浪与潮水。

德彪西的房间里曾经挂着一幅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画中的大海白浪翻腾。据说,《大海》就是以此为灵感写成的。有评论家听了《大海》后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德彪西回应道:“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不仅仅是大海的意象,德彪西还在作品中描绘过风的意象、鱼的意象……他总是试图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印象和情绪,音乐中常常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气氛。这些特征常常会让人联想起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绘画。当听说有人称自己是印象派作曲家时,德彪西不以为然,他更喜欢人们称他为“现代主义艺术家”。“我只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印象派’这个称呼并不妥当。”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德彪西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像画家的一位。其实,无论德彪西被冠以怎样的标签,他都实实在在地给西方音乐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即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听出印象主义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独特的意境以及微妙的气氛,作品中充满色彩感的和声远胜过旋律。

东方人的“无我之境”

德彪西的许多作品一直备受中国听众的喜爱。在很多人看来,他的音乐“很中国”。钢琴家傅聪认为,德彪西的音乐中有很多与中国文化相通的部分,他的音乐美学发展到最后越来越抽象,作品中没有一般作曲家常用的那种长线条、有规律发展的旋律动机,他的旋律动机简短、零碎,相互呼应,乐曲结构松散自由,缺少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动力,呈现出音乐与画面并置的状态,形成了特别的结构。他在精神上进入了东方人的“无我之境”。钢琴家殷承宗曾说,德彪西的音乐与中国古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意境与旋律上皆然。

纵观西方音乐史,德彪西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可以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但是他的艺术理念却与这几位作曲家有所不同。这种区别并不是作曲技法上的不同,而是指对本国音乐文化遗产的挖掘与运用有所不同。

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都是民族乐派作曲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通过对本国音乐遗产的挖掘与运用,把本民族的音乐提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和国际认可度。而德彪西并未专注于本国的音乐遗产,其实他并非不喜欢法国的传统音乐,他的作品中也不乏法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但他将眼光和兴趣更多地放到本民族之外的音乐文化中去。

钢琴家盛原认为,德彪西也许是所有法国音乐家中最不“法国”的一位,他的音乐中充满西班牙元素、波希米亚元素、阿拉伯元素、古希腊元素、东方元素……法国传统风格在他的音乐语汇中只不过是组成他五彩音乐万花筒中的一片彩纸。

假如你是第一次听德彪西

假如你是第一次听德彪西的作品,不要试图像听流行音乐一样哼出他的曲子,不妨放弃对旋律的跟踪,静心聆听音色之美,感受光影之美。

乐评人田艺苗推荐以下几首短小的作品,会让你快速捕捉到德彪西的动人之处:

《水中倒影》选自德彪西的《意象集》,作曲家用有声之音写出了无声之寂静。乐曲开始时,浮动的和弦犹如潺潺流水,中间的旋律喻示着水中倒影。一系列滑音和弦像一阵柔和的微风。缓慢的主旋律在不断变幻的和声衬托中,刻画出水中倒影的清澈轮廓。德彪西如同印象派画家那样层层叠叠细腻地描绘着,而听众则如同长时间注视着倒影,感受它在光线中的变化。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收录在《前奏曲集》第一卷,此曲是德彪西在阅读法国诗人勒孔特·德·里尔的同名诗时得到的灵感。在甜美平静的旋律中,仿佛能看到少女棕色且光亮如丝般的秀发。开满山坡的白色花朵围绕着美丽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芳香的气味仿佛透过音符阵阵散开。

《黄昏中的空气与香味》来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黄昏的和谐》:“每朵花宛如香炉散放芬芳,声音与馨香在暮霭中回荡着,忧郁的圆舞曲和慵懒的昏眩……”用音乐描绘味道,是德彪西非常擅长的。聆听这首曲子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诗:“暗香浮动月黄昏。”

《雨中花园》是德彪西钢琴套曲《版画集》的第三首,他用独特的和声表现了天色由阴郁转为光亮的过程,听众眼前的画面会出现丰富的色调变化。在这部作品中,钢琴似乎在作画,音阶似水,和声如影,给人一种细雨流光入梦来的感觉。

《塔》是德彪西黄金时期的作品。旋律来自东方的五声音阶,采用甘美兰音乐的声部分层。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德彪西第一次听见甘美兰音乐。此后,这种来自印尼的音乐深深植入了他的脑海。甘美兰音乐由多种打击乐与管弦乐合奏,各个乐器会围绕核心旋律作即兴演奏,绵密又爽朗,音色如金色蜜糖。

《月落荒寺》此曲的和声透明而神秘,充分发挥出钢琴晶莹剔透的音色,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清冷月色洒落空山荒寺的意境,有一种疏淡清雅之美。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