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焦点播报:中文版歌剧《茶花女》:洋戏中唱,一唱一甲子

来源:中国新闻网  

指挥家高嵩站在舞台前下沉的乐池里。坐在剧院最后一排的观众,能看到她银色指挥棒,和她一头蓬松跃动的棕发。“有力的,像驰骋着千军万马的,让人很震撼,很受感染。”一位福州观众这样描述这位女指挥家的印象。


【资料图】

中文版《茶花女》日前在福建大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高嵩率着一个全新主创团队尽情演绎这出百年经典歌剧。高嵩的老师、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则坐镇台下。一如既往,郑小瑛在开场前为观众讲戏,同步直播竟斩获超300万人次的流量。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风靡世界百余年。1956年,歌剧《茶花女》搬上了中国的舞台,成为中国人看到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在担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的数十年间,郑小瑛执棒演出这部歌剧达160多场。

“1956年,我们就决意洋戏中唱,为《茶花女》配上中文唱词。”郑小瑛对福州观众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用中文介绍西方经典,帮助中国的老百姓了解、接受歌剧这种西方艺术形式。”

郑小瑛的父亲出生于“客家祖地”福建龙岩永定,她则于1929年出生于上海。6岁学琴,19岁奔向解放区,弃医从艺,31岁公派留学苏联,33岁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公演了一场意大利歌剧《托斯卡》。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我们学到了美的知识,有责任介绍、普及给大众,也有责任用西方交响乐手法讲述中国故事。”郑小瑛说。

1956年中文版《茶花女》是“洋戏中唱”的发端。苗林和刘诗嵘两位名家参考俄文和英文版译配出了中文唱词。66年间上演逾两百场,《茶花女》成为中国人最熟悉、最亲近的西洋歌剧。

如今再演《茶花女》,郑小瑛邀来意大利汉学家萨布琳娜·阿尔迪佐尼对全剧进行认真校对。顾文梦、陈大帅、杨小勇几位皆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主演,一再斟酌意大利语原唱发音和中文发音的“契合点”,精益求精。

“意大利语发音重在元音,中文则在辅音,我们一再咬文嚼字,找出中文字头字腹字尾和旋律最共鸣的唱法,让我们观众听得顺,听得进。”饰演阿芒的陈大帅说。

在剧中,顾文梦以多变高音唱腔和细腻表演,将玛格丽特的敏感善良、憧憬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临终前的咏叹调,一缕高音飘渺入耳,绕梁三日,令人唏嘘慨叹。

导演王杰则在序曲和终曲的间奏部分,诗意地运用茶花和白纱意象道具,展现“命运”之多舛。“间奏本来是纯粹器乐演奏。”他解释说,“我们做了些变革,以助于观众更深地了解剧情和人物。”

曾留美的杨小勇饰演阿芒之父。他告诉记者,他在美国登台演出的第一部歌剧,“就是用英语演唱别的国家语言的歌剧。”如今,他在国内演出的多部中文演唱的歌剧备受欢迎,“歌剧已经走进大众生活。”

“他们几个青年音乐家,都登上过国际舞台用原文演唱,为了洋戏中唱,特地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投入《茶花女》。”郑小瑛毫不掩饰她对演员们的偏爱。

“我们每一个地方,只要有一种方言,它都会有一个剧种。”郑小瑛在演出后的观众互动中坦言,和西方观众一样,中国人是喜欢欣赏音乐,喜欢听戏的民族,“洋戏中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

已至鲐背之年的郑小瑛在社群媒体上推出赏析西方交响乐的系列讲座,从威尔第的系列歌剧,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到“西洋音乐里的中国故事”《梁祝》,颇受欢迎。

这位莅临过柏林爱乐大厅、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音乐厅、美国旧金山戴维斯交响音乐厅的女指挥家,已在20多个国家的舞台上,挥棒演出中外歌剧和交响音乐会超过1600场。

如今,洋戏中唱的指挥棒交到四十不惑的高嵩手上。高嵩非常赞同郑小瑛的观点:歌剧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或者满足小部分人群的需要。

“她是艺术家,她的心里永远把观众放在第一位,把普及音乐作为首要任务,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人来喜欢古典音乐。”对恩师郑小瑛,高嵩如是说。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