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全球快资讯丨穿五层依然轻薄透凉 古人的夏衣为何“薄如蝉翼”?

来源:华西都市报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唐代元和年间,诗人元稹被贬通州司马,好友白居易担心通州过热,曾寄一套轻纱生 衣 给 元稹。从诗中的描写就可知,这套衣物是如何的轻薄透气、消热纳凉了。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在白居易所作的诗作中,就能看到酷暑炎热的三伏天,对于人们的“威力”了。特别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代,人们想要避暑,除了“心静自然凉”,自然也有别的办法,来度过看似漫长无边的苦夏。而轻薄的衣物,成了古人熬过三伏天的选择。

锦衣五重仍轻薄透凉


【资料图】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在《诗经·东门之池》之中,能够看到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在浸麻、洗麻的劳动中互诉衷肠、倚歌和之的场面。诗歌中,还蕴含着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纺织品——夏布。

夏布,是指用苎麻为原料纺织成的麻布,是中国最古老的纺织品之一。古史有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在棉花还没传入中国时,蚕丝产量稀少,于是由苎麻所做成的夏布,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穿的主要纺织品。

其实,当下所说的夏布,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称为麻布。而据民间流传的说法,之所以称麻布为夏布,是因为其透气轻薄,适宜在夏天穿着。“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辐辏。”一匹上好的夏布,其轻薄可与丝织品媲美,颜色更洁白胜雪。

除了以苎麻制成的夏布,古代也将用植物葛的茎纤维所制成的葛布,俗称为夏布。诗人杜甫就曾写下一首《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布像风那么柔软,又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可见其轻薄。此外,白居易在《夏日作》中也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说到轻薄,自然不能少了纱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过一件素纱蝉衣,其作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不到50克的重量,用“轻若烟雾”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可以想象,这样的衣物穿到身上,自然是无比清凉,没有丝毫负担的。

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还记录过一段“锦衣五重”的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在与唐朝官员会晤时,注意到对方穿着的纱衣之下,胸口的痣还能透见,惊叹发问,如何穿了两层纱衣还能通透?官员哈哈大笑,请商人靠近些再看,原来他穿的纱衣不是两层,而是五层。

“珍珠衫”上身清凉透骨

除去寻常的衣物,古人也有一些“神奇”的发明。譬如遇上酷热难耐的时候,为了方便排汗,古人专门制作了一种散热降温的服装,称为“隔汗衣”。据悉,这种“隔汗衣”是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在穿外衣之前,人们将此衣贴身穿上,可以更好地隔绝汗水,透气又方便排汗。

更有家中富裕者,还可穿戴用珍珠做成的“珍珠衫”。在明末冯梦龙所写的《喻世明言》中,就有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其中写到王三巧偷赠陈大郎“珍珠衫”,描述该物“暑天若穿了他,清凉透骨”。

不止是身穿之物,古人的鞋子也颇为讲究。苏轼的《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能够看到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但细细品来,文中的“芒鞋”,其实也是夏日出行的好物。芒鞋,就是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草鞋,轻便又凉爽,是文人们出游远行的常备之物。宋人吴芾曾写道:“闲来湖上觅清凉,竹杖芒鞋野兴长。”可见这竹杖芒鞋,的确是夏日的清凉好物。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夏日的炎热逐渐消退,初秋的清凉正在路上。虽说还有“秋老虎”到来的可能,但渐浓的秋意已无法阻挡。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