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观天下!油柑 食用上千年的新“网红”

来源:北京日报  

炎炎夏日,借着新式茶饮的东风,小众水果油柑成为新晋网红。虽然在大众水果中“排不上号”,也常常遭人“嫌弃”,但其貌不扬的它已在食物历史中辗转游历了上千年。


(资料图片)

不起眼的本土果

从去年夏季开始,瓶装的油柑汁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频频亮相,市场上热门的茶饮品牌也相继推出油柑系列饮料。在新式茶饮店里,含有油柑的茶饮价格不菲,三四百毫升的一瓶就要30元左右,而且供不应求。借着新式茶饮的东风,冷门多年的油柑一时风头无两,算得上是新晋网红水果中的“战斗机”。

油柑树是大戟科的一种落叶小乔木,可长到10余米高,树皮呈浅褐色,枝条表面还分布有纵细条纹,叶片短小,整齐排布于枝条两侧。长至1米高时,油柑树即可结果,果实为小圆球状,初为嫩绿色,成熟时呈黄绿色,果实与叶片杂嵌在枝条上。

8月,油柑逐渐进入成熟期。远远看去,娇小玲珑,晶莹剔透,像是用玉石雕刻出来的。丰收时,可见成簇的果子多过叶片,将一根根枝条压弯了腰。这种青绿圆润的果子只有鸽蛋大小,看起来就像未成熟的小柑橘,但实际上,这二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大众视野里,油柑的出镜率不高。突然蹿红,不少人误以为油柑是一种少见的进口水果或是新品种。实际上,油柑是我国的一种本土水果,只是过去并不怎么起眼而已。

不起眼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味道很难称得上好吃。油柑虽然是水果,可以生食,但味道很奇特,口感酸涩,尤其是初入口时。许多没有吃过油柑的人,初尝都会露出痛苦的表情,仿佛在同时咬青涩的柿子和柠檬。也许就是这“第一口”的感觉难以接受,使得油柑多年来在北方地区无法立足。就连在盛产油柑的潮汕地区,也有很多当地人不愿意生食。

不过,油柑的魅力在于继续咀嚼,慢慢地就会满口生津,有一股清爽的甘甜回荡于喉舌间。这时若喝上一口白开水,还会觉得水变甜了,这就是食用油柑的妙处。品尝新鲜的油柑需要强大的耐心,一旦适应这古怪的味道,就会对它产生好感。

食用史已上千年

被茶饮店带火的“油柑”“玉油柑”,其广为人知的学名叫余甘子,原产于印度。在我国,油柑的别名非常多,如滇橄榄、久如拉、庵摩罗、庵摩勒、木波、昂荆旦、麻甘腮、牛甘子、牛甘果、喉甘子、鱼木果、橄榄子、油甘子、油金子等。其中,庵摩罗或庵摩勒在印度语中的意思为“无垢果”,象征着圣洁无瑕,古印度僧侣经常用它来沐浴,并开始用作药材使用。

最初,这种其貌不扬的水果并不招人待见,再加上味道也难以被接受,所以大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不好。很长一段时间,油柑只是一种生长在山野里默默无闻的野果。

油柑在我国的食用史可追溯至1800年前。东汉杨孚为史载第一位有著作传世的岭南学者,他撰写的《异物志》首次分类记载了岭南别具特色的动植物种类、形态、经济价值及民俗风情等,其中最早记载了“(余甘子)盐蒸之,尤美,可多食。”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本状》中记录,“庵摩勒树叶细,似合昏,花黄,实似李、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后甘。”

唐朝之后,油柑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广受推崇和喜爱。关于油柑为何能北上,如今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随着丝绸之路,波斯人将一种由油柑做成的酒饮“三勒浆”带入长安。“三勒浆”作为异域饮品的代表,流行于隋唐上层社会,宋元时期在我国皆有酿制,明清时也有记载。

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记录,“《朱崖故事》曰,朱崖果有余甘。”《朱崖故事》就是指东晋时代盖泓所著的《珠崖传》,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海南最早的方志。由此可见,当时海南种植余甘子已非常普遍。

到了元代,油柑地位提升,成为宫廷贡品,是王公贵族离不开的养生好物。相传明代正德皇帝下江南时,还曾品尝过当地的油柑。直到清代,油柑的第二次北上之路失败,食用风俗在南方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地域性的小众水果。

油柑喜温暖干热气候,天然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南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今,在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区都有它的踪影。公元6世纪,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庵摩勒”(即油柑)被带到周边各国。到了20世纪初,油柑被引入美国,后又引种到南非、古巴、澳大利亚等国家。油柑大多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300米的丘陵、山地,极耐干旱、瘠薄,能在各种类型土壤中生长。截至2019年,我国油柑栽培面积已达3万公顷。

从古至今吃法多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油柑也被开发出很多食用方法。

其中,用盐蒸食算得上是最为悠久的吃法,除了《异物志》中的记载,《齐民要术》中也有类似说法,这种处理油柑的方法流传至今。

《游白水书付过》是苏轼在被贬惠州后,与幼子游览佛迹院后所著,其中写道:“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可见,油柑也是苏轼的下酒小菜之一。

在明代,古人把油柑的食用方法又增加了两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可蜜渍,盐藏”。盐藏就是把油柑拍碎后,放入盐和辣椒,再倒入凉白开浸泡后食用;蜜渍则是把清洗后的油柑放蜂蜜和白糖,腌制成果脯食用。直至现在,闽南、潮汕地区还经常把油柑加盐或糖渍后当作零食。

在古代,油柑也被制成余甘茶、余甘汤等,而且很受欢迎。据《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曾将宫廷饮品赏赐给宠臣,其中有清酒、余甘煎等。余甘煎就是用油柑熬成浓汤,属养生之物。“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和秦观都曾盛赞过油柑熬制的汤。秦观写道:“粲粲庵摩勒(即油柑),作汤美无有。”黄庭坚在《更漏子·余甘汤》一词中写道:“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凭玉兔,捣香尘。称为席上珍。号余甘,争奈苦。临上马时分付。管回味,却思量。忠言君试尝。”

在和油柑的不断碰撞中,现代人创造出了更多花样,如把油柑加工成糖果、果酱、果汁、罐头等,甚至还做成泡腾片,随时随地冲泡饮用。

在我国潮汕和云南等地,常见的吃法是将新鲜油柑蘸上椒盐、辣椒粉,直接食用,消食化积。也有的去核单取果肉,放在木臼里舂成果泥,依个人口味差异,加入不同的调料食用,别具风味。还有人用油柑果实浸泡在米酒中,数天后饮用,消解油腻。在福建、广东等地,也有用余甘子制作成糖葫芦的做法,经过糖浆的“加持”,原来酸涩的余甘子可以变身为孩子爱吃的零食。

让油柑闻名于世的做法是将其榨汁,再与各种看似不相干的茶底混合,就成了时尚的油柑茶饮。脑洞大开的美食博主更是尝试各种新鲜搭配,如苹果油柑茶、苦瓜油柑茶、橄榄油柑茶、油柑铁观音、油柑咖啡等。

近两年,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油柑已经成为网红爆品,这种小众水果让人们认识到回甘微涩的奇妙味道,还有人把油柑“先苦涩后回甘”的口味比作人生滋味,由此总结出一套“人生哲理”,如“别太快否定,再试试没准儿会有惊喜”“先苦后甜,是爱情的滋味”“工作太累,只能告诉自己苦尽才能甘来”……

天然的药食同源

油柑药用价值的开发最早始于古印度。在《医理精华》《耆婆书》等古印度医典中,油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材之一。古代印度僧侣皆随身携带晒干的油柑作为治病防病常备药物,自佛教广泛传播后,其药用价值逐渐在我国被认识和接受。

我国古代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油柑的功效,而且在坊间被越传越玄乎,甚至将其描述为“神药”。

至唐代,油柑入中药,录入《唐本草》,曰:“取子压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令发生如漆黑也。”唐末《海药本草》、宋《太平圣惠方》对油柑的药用价值均有记载。

油柑果实药食同源。自魏晋以来,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孙思邈《千金翼方》曰:“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本草拾遗》记录:“(余甘子)主补益、强气力。生发,去风痒。”明《滇南本草》记载余甘子“味甘、酸,性平。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余甘子)主治风虚热气,丹石伤肺,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有解金石毒,解硫黄毒。”

现代医学认为,油柑果实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很高,是苹果、柑橘的几十乃至上百倍。

上世纪80年代,油柑有了正式身份,它被收录进《中国药典》:“余甘子甘、酸、涩,凉;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的功效,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油柑还得到了官方认证,2002年被原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基于油柑果实中丰富的营养价值,且适生范围广,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指定为可在世界范围推广种植的三种杂果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保健产品需求的增长,尤其是日本学者从油柑中筛选出抗艾滋病逆转录酶成分以来,国内外对油柑的认识得以快速发展,集中在更广泛的药效学与食品和保健品开发上,对油柑的研究已从果实发展至根和叶。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均对油柑研究极为关注并积极参与。

至于油柑是否真的能“延年益寿”,目前并没有研究证实。事实上,油柑是寒凉性水果,有些人食用后会严重腹泻,并不适合肠胃虚弱的人群服用。

改良后身价倍增

没有草莓鲜艳,也没有芒果清香,更没有荔枝甜美,只因为油柑汁在茶饮店中的突然蹿红,意外地将油柑推成爆款,塑造了一股城市年轻人的消费潮流,也改变了原产地果农的生产。

天气转热后,多家茶饮店里的油柑茶几乎天天卖断货,原材料油柑成了商家必争的抢手货。据报道,在主产区广东潮汕地区,两年前,成熟的油柑主要还是被来自福建、广西等地的厂商收购,进行凉果加工。但去年以来,由于茶饮店对油柑需求量大增,踊跃的商家就连下一季即将成熟的油柑也几乎预订完毕。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油柑大规模商业化栽培,而在此之前,多以野生为主。土生土长、未经改良的野油柑,生吃时口感苦涩,市场价每斤不到一元钱,种植成本和经济效益失衡。也是从那时起,国内广泛开展油柑的研究和利用,果实品质显著提升。油柑的价格也随之从以前每斤1元涨至十几元。经过果农们的努力培育,眼下大多数茶饮店所采用的甜种油柑能达到“3秒微涩、5秒回甘”的口感,是近十年间经过不断实验、改良、优化培育的产物,像在广东普宁种植的“农田1号”甜油柑,就是经过了五六年才培育成功的。很多植物在被人类驯化栽培之前,野生状态下都有着浓烈的苦味或涩感,初食油柑时酸涩的味道就是它们自保的“武器”,这来自于一种单宁类物质。改良后的甜油柑,纤维少,口感偏甘甜略涩,味道更易被人接受和喜欢。

对于果农来说,种油柑并不比种荔枝、龙眼等其它水果复杂,除去苗木、肥料和人工成本,利润很可观。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该省油柑商品化栽培面积约10万亩,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估计年产量可达10万吨。油柑,这种小众水果的产业化潜力不可小觑。

延伸阅读

“滇橄榄”和橄榄是“一家人”吗

在云贵等地,油柑也被称为“滇橄榄”。从外形来看,油柑和橄榄确实有些相似,都是青色、不大的果子,只不过橄榄是纺锤形的。二者的味道也非常相近,都是初食涩嘴,多咀嚼几次就会回甘。那么,“滇橄榄”和橄榄是“一家人”吗?

橄榄是橄榄科橄榄属乔木植物,生长周期长,寿命基本可达百年以上,如果从果实用途来说,可分为食用型橄榄与油橄榄两种。国内基本为食用型橄榄,果核较小,内含果仁少;而油橄榄则主要用来榨取橄榄油,多种植于地中海国家。

目前国内橄榄的种植区域主要为广东、福建、云南等地,橄榄果实偏小,成熟期一般为9月以后,未熟时果面翠绿,随着熟度慢慢增高,颜色慢慢转黄。橄榄也可以用来泡茶、炖汤、做果脯等,在福建以及潮汕地区较受欢迎。

油柑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植物,与橄榄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大戟科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橡胶树、蓖麻、巴豆、木薯等,该科植物大多数有毒。油柑虽然把自己“包装”得又酸又涩,但无毒无害可供食用。

虽然不是“一家人”,但油柑和橄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汕地区气候闷热,当地人非常重视在饮食和养生方面预防“上火”,嚼食带有苦涩味道的油柑和橄榄可有效降“火气”,这或许就是潮汕人多年来离不开它们的原由吧。

有一说一

“刮油减肥”不靠谱

购买油柑茶的消费者中,有的是跟风打卡,有的是冲着“油柑能治便秘”入手,还有的是以“刮油减肥”为目的购买的。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肚子一直咕咕叫,跑厕所好几次了……”腹泻竟被奉为“瘦身新方法”,一时间,油柑又被称为“减肥神器”。

腹泻能瘦身排毒?这是认识误区,腹泻不仅不能瘦身排毒,而且还对身体有极大的损伤。腹泻只能丧失身体水分及电解质,并不能减脂,而且长时间腹泻易致人体电解质紊乱,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生命危险。

油柑汁近年来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不少店家打出了可以“刮油、通便、减肥”的旗号。专业人士提醒,腹泻不等于瘦身,也不是排毒。油柑虽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消费者在食用时也要注意量,一天吃三五颗即可,单人单次食用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有胃病或其他症状的消费者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医生建议,谨慎食用。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