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从《但是还有书籍》到《穿越时空的古籍》 高分纪录片润物细无声走向大众

来源:文汇报  

古籍收藏者卢冉和团队历时5年将古籍中记载的“蟹酿橙”“素蒸鸭”等300多道宋朝佳肴用手艺逐一烹饪而出;服饰史学者、影视服饰顾问陈诗宇通过古籍考证古代服饰,将平面的考古资料还原成立体造型……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近日在西瓜视频上线,观众目睹着学者和艺术家修复古籍、演绎古籍内容同时,也感受原本束之高阁的古书逐渐“鲜活起来”。

近年来,聚焦古籍的纪录片、综艺节目不断涌现,今年2月份登陆B站《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首集就聚焦古籍,在网络上取得了9.4的超高分好评。去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借助舞台话剧和古今对话,节目网络视频播放量迅速破亿次,其中《尚书》一集的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超7亿,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中国影像方志》《古书复活记》等纪录片节目也让古籍逐渐深入人心。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类古籍之所以可以圈粉,得力于借助了“人”这一要素,让原本艰涩的古籍“鲜活起来”,走进了更多观众的内心,让观众借此叩响通向历史深处的时光之门。

以人作为叙事的核心,灵动的形式来讲述古籍的故事

“古籍其实是一种‘雅’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顾宏义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这一类古籍纪录片之所以可以圈粉,“除了知识性、学术性的普及之外,‘故事性’成为吸引观众的地方”。

如何在纪录片中展现故事性?不少纪录片都把和古籍相关的“人”——古籍的整理者、研究者,或是古籍的演绎者作为叙事核心,展现他们对于古籍的执著热爱以及对于工匠精神的赓续,正是这份执着,让古籍传承下来。

用七十余载的光阴研究古籍版本和源流领域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用画笔勾勒出《山海经》神兽的撒旦君、以古籍字体为母版设计4万多艺术字的应永会、修复《永乐大典》“湖”字册的国图古籍修复中心杜伟生、抢救翻译并整理东巴古籍的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不论是《但是还有书籍》还是《穿越时空的古籍》,这些纪录片无一例外都通过一个个人的故事来切入,让原本生涩的古籍变得生动。

敦煌莫高窟曾饱经沧桑,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穿越时空的古籍》之《拼接撕裂的文明》篇章中,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通过字体、行款、纸张、缺口的综合对比,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碎片残卷进行拼接、缀合,使之成为可供阅读和研究的整体,打动了很多观众;在《但是还有书籍》中,耄耋之年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仍旧每天坚持坐公交车到南京图书馆工作,这让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看了之后备受感动,“沈老一辈子都乐在其中,因为古籍版本目录本身就具有无穷魅力”——在镜头的演绎下,这些纪录片所挖掘的不仅是古籍本身,更是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古籍作为引子,叩响了通向历史深处的那一道时光之门

“春兰秋菊”“栗糕”“螃蟹羹”——在《穿越时空的古籍》中,一道道佳肴被还原出来,在阅读古书和复原宋食的过程中,卢冉“不断地与宋人的心灵发生共振,他看到了他们掩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真实,也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热烈与风雅”。正如片中的画外音“以古籍为药引,卢冉似乎叩响了一道通往宋代的时光之门”所说,古籍成为很多当下研究者、观众叩响通往历史深处大门的引子。

“《传习录》只有两卷,何来三卷?”“这第三卷,由您的弟子、这位钱德洪先生所编撰”——这是《典籍里的中国》中,辛柏青扮演的王阳明和400年后的现代人撒贝宁跨越时空进行对话,《传习录》在明代的创作环境、王阳明和弟子之间的点滴故事逐渐呈现出来。

这部纪录片通过演员扮演的古人和主持人之间对话,叩响了通往古籍背后的历史之门,让观众设身处地地感受古籍创作者当时的环境和心境,抵达历史深处。

在顾宏义看来,“古籍在哪个朝代印刷、印刷的城市、哪个城市中刻书的书坊、刻书的情况、经过哪些人的收藏传承、藏书楼里藏着怎样的故事、收藏者的兴趣爱好以及鉴赏交流等等都蕴藏着生动的故事”,如何在讲述修复古籍、传承古籍之时一并展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古籍纪录片创作者眼前有着辽阔的未来。

关键词: 穿越时空的古籍 但是还有书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