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来到9月,全国大中小学迎来学生密集返校开学的日子。
在中国,教育从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视,开学仪式也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古代其实也有“入学礼”,那当时的学生们多大年龄入学?“入学礼”又有哪些环节?
古人的入学年龄是几岁?
古代,学生的入学年龄没有一定之规,但通常比现在晚。
资料图:福建省沙县城关第三小学举行以“开笔破蒙 行礼入泮”为主题的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身着汉服的学童们先后进行“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破蒙”等仪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图为一年级新生向老师行拜师礼。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当然,也有个别神童入学较早。如唐朝中后期理财名臣刘晏7岁考中科举考试中专为少年儿童应试设置的科目“童子举”。《礼记》中有关于学校教育的内容,但没有规定入学礼仪。
《旧唐书》中记载,“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这里也说明,他是七岁就学,而且十分聪明,能够“日诵千余言”,所以有人称赞他“此圣童也”。
明代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还提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
什么时候“开学”?
古代的入学时间,可能跟现在也不太一样。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入小学”等字样。综合看,彼时入学,大概是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小退”,十一月“砚冰冻”的时候。
另外,《北齐书·李铉传》中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开学时间大概是农历十月。这个时候,一般农事活动也不是很繁忙。
古代入学礼有哪些环节?
在中国,从古至今教育都很受重视。有说法称,过去,“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其他三项是成人礼、婚礼、葬礼。
资料图:“入学礼”第一步,正衣冠。 张乐南 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栏作者吴鹏介绍,“入泮礼”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入学礼,“入泮”一般是指科举制度中,童生通过州县考试考取秀才后,以生员身份入学时的典礼。根据一些国学培训机构的演示,古代入学礼有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正衣冠”是第一个环节。《礼记》认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正衣冠是明事理的起点。入学时要由先生为学生整理好衣冠,方能拜见夫子像,只有衣冠整洁才能静心做好学问。
“朱砂开智”是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点,寓意希望学生日后在学习中能够一点就通。
资料图:在“点朱启智”环节中,先生在学童的额心点上朱砂,寓意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晓东 摄
“但这些并不一定是古代原始的入学礼仪,古代可能并没有这种统一的入学礼。”他表示。
国子监是不是古代的大学?
对古代的“学校”,此前常有一种说法流传,即国子监就是古代的大学,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官学是古代官府兴办的学校,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国子监和太学是中央官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吴鹏说。
他提到,中央官学还有学习史学、文学、算学、律学、医学等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由地方官府举办,有府学、州学、县学等。
私塾则是民间和私人设立的教学机构,有乡村塾师自己创办的学校,也有地主、商人等富裕家庭聘请塾师设立的家塾,还有村社集体在乡村祠堂等地方举办的义塾等。
“国子监并不完全是古代的大学,也算是当时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同时具有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太学生就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吴鹏解释。
关键词: 古代
“金九”发力失败 “银十”车市同样无力 同比下降4% 中汽协发布10月车市数据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数据:10月份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29 5万辆和228 4万辆,环比增长
经销商库存系数迎来四连降 10月库存水平降至警戒线下
11月11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10月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结果显示,10月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 39,同比下降26 1%,环比下降7 1
2025年后 我国所有车型有望全部采用中国工况 部分企业先行
汽车工况是汽车行业重要的共性基础,也是车辆、能耗、测试方法和限值方法的基础,此前,我国采用NEDC(欧3 4排放标准的一型试验)工况,消费
10月车市下滑收窄:强势品牌恒强 新能源“四连降” 补贴“退坡”市场趋冷
10月,我国狭义乘用车销量为1843406辆,环比上涨3 5%,同比下滑5 7%,下滑幅度收窄,但仍是自2016年来的最差10月。车市寒冬也加剧了马太效
冷门专业背后的火爆需求 殡葬专业大学生:这行值得尊重 并非“吃死人饭”
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充满爱。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生命诞生,每天也会有生命离...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粤ICP备18023326号-32
中国创氪网 www.chuanganwang.cn 版权所有
投稿投诉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