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体育活动多了,课业负担少了——重视体育,从这些方面做起

来源:中工教育  

跑几步路就喊累,站一会儿军姿就晕倒,运动场上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关注。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等15个专项行动。那么,自《意见》发布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面对学习压力,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是否被挤占?运动场地和体育师资长期短缺的困境该如何破解?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1.体育课时增上去

一周五天,天天有体育课;没有达到相应的运动技能水平等级就不能毕业。这些措施在一所高中推行起来,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中做到了。

“我们通过整合两节国家必修体育课、两节必选类校本课程和1节班级团队拓展课,形成每周‘4+1’的课程方式。同时依据学生学习需求,除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外,还开设了游泳、击剑、跆拳道、自由搏击、瑜伽、太极、国际象棋等16个运动项目课程。此外,研制并实施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等级制度,使其和学分制评价一起,纳入学生毕业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说。

面对高考升学压力,体育课时间被文化课挤占,或许已成为一些中学“或明或暗”的做法。但足够的体育运动时间,是学生健康的重要保障。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就提出了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行动目标。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依照这一要求,教育部推动地方和学校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1至2小时的户外活动。据了解,天津市的中小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安徽省实施了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西藏落实阳光体育1小时和足球特色学校每周1节足球课;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大力发展冰雪运动。

王登峰表示,不仅要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还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尤其体现在“常赛”上。“过去一提比赛,好像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现在要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竞赛中,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推动各地培育和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教学特色,深入推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田径、游泳、武术、体操、冰雪运动、机器人运动等项目改革,真正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王登峰说。

2.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3点半放学后,学生该去哪儿?据报道,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不少学生放学后没有去课外班,而是留在学校参加“快乐三点半”活动。通过挖掘本校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引进校外体育俱乐部资源,学校在下午放学后开设了免费的、学生自愿参加的文艺、体育课程。

体育课时增多了,体育运动越来越成为常态。但与此同时,家长出于对孩子升学的焦虑,提出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担忧。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从推动课程内容改革减负到深化学校治理减负,校内减负的成效已经比较明显。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构成了内外联动、协同推进的立体“减负”体系。

俞伟跃进一步表示,当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自校外培训机构。最近一轮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一共摸排40.1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已整改完成98.9%;面向中小学的全国性竞赛缩减为29项,主要为综合素质拓展类的项目,并从源头上切断了竞赛与中小学招生入学的挂钩;24个重点城市70%的小学实现弹性离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可以说,通过一年多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基本健全了制度体系,摸清了底数,实现了监管的常态化,校外减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俞伟跃认为,具体到学生个体,每个人对学业负担的感受可能因人而异,也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有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仍然存在机械老套、非零起点教学、“题海战术”等问题,造成课业负担过重,今后还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来加以解决。

“当然,合理的负担是必需的,是学生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减负不是降低标准,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有欠缺的方面比如劳动教育、美育、体育锻炼还是要增加上去。”俞伟跃说。

3.师资、场地、政策有保障

随着体育课时的增加,学校对体育教师、运动场地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据王登峰透露,2015年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场馆设施条件均有较大改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6.5万余人,增加到2018年的65.3万余人;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从2015年的3178万余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355万余平方米,达标学校比例从2015年的68.6%增长到2018年的89.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比例从2015年的72.9%增长到2018年的94.6%。

“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育师资力量,我们就用场地置换。”唐江澎表示。为解决师资缺乏问题,锡山高中通过以体育场馆经营权换取专业教练与专业课程等优质资源的方式,引入B级足球教练、德国击剑教练等21人,连同11位专职体育教师,目前体育教学人员达到32名;此外,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将外聘教练纳入教研组管理,实现教师与教练共同发展,确保学生享有专业化指导。唐江澎表示:“政府希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会给予一定的补贴,而且时间上正好可以形成错峰,不会影响正常教学。”

王登峰表示,一方面要继续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盘活师资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地方政府发挥统筹作用,盘活社会体育设施资源。“我们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那么建在校外的场馆是否可以更好服务学校的体育呢?将来同一个场地,可能今天承办国际赛事,明天就是学生上体育课的地方。这只是初步设想,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王登峰说。

除了解决师资、场地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才能更好打破“唯分数论”。王登峰介绍,近年来各地深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改革,积极探索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并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还将推进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提出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例如,对体测获得优秀者,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给予加5分奖励,厦门大学给予加3分奖励,这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大力普及高水平运动项目。”王登峰说。

“有人担心,增加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会对文化课成绩有影响。其实学校怎么看这个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家长的看法。所以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王登峰总结道。(记者 周世祥)

■数据链接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对20万名四、八年级学生进行测试的结果显示,我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发育整体较好,体能达标率提升,但存在学生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较高的情况。

◎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较高

报告显示,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正常比例分别为74.4%和76.7%,比2015年下降了2.1个和2.6个百分点。肥胖率与2015年比有所上升,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分别上升了1.9个和2.2个百分点。

在身体机能方面,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肺活量达标率较高,且城市学校学生肺活量优于乡镇和农村学校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8.5%和68.8%,且城市学校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农村学校学生。

◎体能达标率较高,体能总分较2015年有所提升

报告显示,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体能达标率分别超过93%和85%。四年级男、女生的体能总分平均为74.2分和74.3分,八年级分别为73.2分和70.7分,与2015年相比均有所提升。

在体育兴趣与态度方面,大多数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较高,态度较为积极,八年级整体比例较四年级偏低。全国四年级学生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分别为95.1%、92.3%、86.3%,八年级分别为89.6%、88.0%、79.6%。此外,4.8%的四年级学生和1.5%的八年级学生经常或总是找理由拒绝参加体育活动。

在自主体育锻炼方面,近三成的四年级学生和近两成的八年级学生有锻炼习惯,较2015年数据有所提高。四年级学生有锻炼习惯的比例为28.4%,比2015年上升了9.1个百分点;全国八年级学生有锻炼习惯的比例为18.6%,比2015年上升了5.4个百分点。

◎半数以上学校四年级和八年级体育课程达到要求

在体育课程开设方面,全国69.2%的学校四年级和51.9%的学校八年级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能够达到教育部要求。

在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方面,60%左右的学校四年级和八年级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较为规范。四年级东部地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情况最好,八年级西部地区最好;城市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情况好于农村学校。全国56.7%的学校四年级体育教师和62.5%的学校八年级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讲解、有示范、有指导地教授体育运动项目。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面,超过80%的学校能够保证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体育运动项目。

在体育场地配备方面,仍存在部分体育场地配备不足的情况,但较2015年有所改善;在体育场地使用方面,中小学足球场的使用频率均有所上升。在体育器材配备方面,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配备情况有所改善,但在体育器材使用方面,中学的大部分体育器材使用率有所下降。

关键词: 体育活动 课业负担

最新文章